短评配发:学生创业未必要成功

2013-04-18 来源:奉化教育局


    在近期中等职业教育调研中,笔者惊喜发现,职教中心、旅游学校、技工学校三所职高均制订了在校内外开辟“跳蚤市场”、“创业一条街”的计划和时间表,校长们的思路很宽、点子很多、激情很足,我市中职学生的创业热潮风雨欲来。

    中职学生创业既不同于真正的市场经营,又区别于普通的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本意在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从而加深对专业、对市场、对经营的理解和把握。但总结反思市外一些起步较早的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我们要警惕“学校包办创业”的误区,正确理解“学生创业成功≠职业生涯教育成功”。

    有些市外职校出于对学生的“善意保护”,创业项目过分强调可行性、成功性和高层次,对创业计划、创业过程“大包大揽”,最终形式大于内容、中看不中用,只是让“创业成果”在参观者面前得以展示和赢得赞许。事实上,这种“创业模式”中的学生很难有真正的创业体会和创业成效,参与人数也是少之又少。这是前车之鉴。所以笔者认为,在校学生创业未必要成功。

    既然是创业,就应该按市场规则办事。职高生已经是成人,拥有了初步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和执行能力。因此,学校除提供必要的创业场所、创业政策、创业咨询,在条件允许下拆借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外,应放手让学生去“闯”、去“创”、去“搏”。要尊重、保护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胆识,相信学生的创业能力,从学生的视角看创业,让创业计划自下而上来自学生,让一些层次低些、技术含量少些的创业项目也能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不少温州老板最初就是从“擦皮鞋”创业起家的。学校在学生创业过程中,则只扮演“咨询者”、“评估者”、“激励者”或者“招投标中心”的第三方角色,而非居高临下、越俎代庖的“指挥者”、“总经理”身份。如我市职教中心依托服装专业优势,在学生校服的制作中,发出“江湖征集令”,面向学生征集各种设计方案和意见,男女生校服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案例。

    创业做“生意”、当“老板”,有成功、也必然有失败。学校要激励成功、宽容失败,营造成功光荣、虽败尤荣的创业文化氛围。成功者有经验,失败者有教训,失败者比成功者更有谈创业的发言权。我们可以让成功者上讲台做做演说,更可以让失败者与大家一起谈谈感想,至少他在创业中提高了与人相处的能力、拓展了对市场和专业的认识,积累了创业的经验,知道了创业是怎么一回事,这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成功”,许多人一辈子都创不了一回业。如果再认真些,那么他还可以静下心来写写实践案例,认真反思失败在哪里、还缺少哪些能力、需要加强哪些环节,今后可以怎么样再次创业,同时让后来者也可以得到一些警示、少走一些弯路。

    马克思在对自己青年时期的信仰理念进行批判研究后,总结得出:“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学生创业也一样,未必要成功,重在体验、贵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