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镇花堂民俗文化艺术俱乐部

2018-05-27

花堂村自古以来就有行会、舞狮、打车灯等习俗,逢年过节都会走村串巷进行民俗表演,深受欢迎。为了充分挖掘花堂村的优秀民俗文化,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2005年10月成立花堂民俗文化艺术俱乐部。下设戏曲组、舞蹈组、舞狮组、舞龙组、道情组、腰鼓组、快板组、船灯组和马灯组以及后场、舞台、音控等,共有成员55人。购置了移动舞台、音响、服装道具等演出设施。俱乐部以“挖掘弘扬传统优秀民俗文化、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为己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活动,也涌现出了一批文艺创作骨干和表演骨干。舞龙队于2015年参加全国敬老爱幼组委会在香港举办的中老年舞蹈大赛中获得优胜奖;2017年快板《老夫妻上城》在宁海县文联举办的宣传十九大精神快板专场汇演中获得“十佳快板队”称号; 2017年宁海县百姓大舞台“一人一艺杯”第二届“五王”才艺大赛秀王比赛中,岔路道情《慈孝就是传家宝》、快板《宣传三宝》双双进入十强,获得秀王比赛优秀奖;俱乐部被评为2017年度宁海县三星级群众文艺团队;王亚青同志被评为2017年度宁海县群众文化带头人;2018年岔路道情入选第五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5月舞龙队应邀参加在黑龙江省举办的“国际乡村狂欢节”表演。

一是挖掘地方特色节目。花堂村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活动丰富。为充分挖掘古老文化,俱乐部骨干深入调查,先后恢复了岔路一带原有的狮子、龙灯、马灯、道情等传统表演节目。2006年12月,岔路道情被列入宁海县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花堂村文化中心设立传承基地,还在岔路镇中心小学开设了 “岔路道情传承班”,希望借此挖掘,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岔路道情”这一地方民间艺术重放光彩,代代相传。2018年6月,岔路道情入选第五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73岁高龄的柴永亮老人根据记忆,整理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节目——讨彩快板,深受群众喜爱,也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并派专业老师前来指导编排,《宣传三宝》《老夫妻进城》等节目参加县级比赛均获得好成绩。配合村里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花堂民俗文化大巡游”和“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等传统节日。

二是节目编排推陈出新。在开展“宁海之夏”戏曲纳凉演出活动中,团队除了编排《碧玉簪·送凤冠》、《打金枝·闯宫》等群众喜爱的传统剧目外,还改编了幽默越剧《十八相送到岔路》,用大家熟悉的曲目,结合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展现家乡美,讴歌新时代。讨彩快板《老夫妻进城》、岔路道情《五水共治好》、《说唱三十六条》等都是今年新编的节目。

三是配合政府开展时政宣传。根据观众层次,编排了歌舞、戏曲、小品、曲艺等不同风格的节目,内容有慈孝、环保、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移风易俗、平安宣传等。自编自演马灯调《三十六条是春风》,快板《宣传三宝》、《老夫妻逛新城》,岔路道情《慈孝就是传家宝》、《说唱两学一做》、《移风易俗气象新》,小品《抢公婆》、三句半《平安宁海齐心建》以及表演唱《平平安安人开心》、《我家媳妇实在好》等节目,不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还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受到群众的喜爱。这些节目不但在全镇各村、企业进行巡回演出,还常被选送到县里参加了汇演和比赛。

四是请进来、走出去提高队伍素质。花堂民俗文化艺术俱乐部成立之初,队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松散。为提高队伍素质,团队除了加强管理外,还特地邀请专家来村里进行指导。在县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来,先后有老艺术家王万里、原宁海越剧团团长唐洁妃、县非遗中心主任章亚萍、县文化馆馆长胡利民、著名笑星葛圣明等艺术家前来指导,使队员的表演艺术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岔路本土民间文艺家,岔路道情非遗传承人葛民罗老师,对我们的道情队进行了细心的辅导。同时,我们也邀请本村外的优秀人才进团,激发队伍活力。在走出去方面,我们多次到桑洲、前童及岔路各村开展交流演出,与兄弟团队相互切磋。同时也邀请优秀团队进村交流演出,先后举办了《相约花堂戏曲联谊活动》《戏曲纳凉晚会》等活动。

五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每年重阳节的敬老慰问演出是俱乐部的传统活动,例如2017年10 月24日,精心编排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到岔路敬老院举办专场慰问演出;11月3日晚,应邀到前童敬老院开展义务慰问演出;11月 4日晚,又到上金村开展重阳节专场义务演出,并自筹资金,为上金村老人送去节日礼物。俱乐部的演职人员大多在企业工作,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和演出,并热心参加公益志愿活动,经常协助村里开展河道清理、环境卫生整治等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