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剧(姚北滩簧)社团

2018-05-27

姚剧(姚北滩簧)是宁波市第二大地方戏,起源于十八世纪上叶,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因其取材民间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长期以来为浙东地区广大农村观众所喜闻乐见,广为传唱。坎墩街道作为姚剧发祥地之一,姚剧文化深入民心,群众基础深厚,民间有言:“十里长街书上有,人人滩簧唱出口。”在如此得天独厚的戏曲文化资源基础上,于1991年成立了姚剧社团,以传承和发扬姚剧文化为已任。

社团成员以坎墩姚剧团的骨干成员、坎墩成校“建余工作室”的教师和街道文化站的部分人员组成,主要成员由早期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十余人,并且吸收了不少的年轻成员,使社团平均年龄下降了很多。社团各成员根据自己专长和喜好,明确各自分工和职责,如练唱、表演、作词、配曲、排后台等,平均每周活动一次。社团不但挖掘并提炼原有的剧目,并且创作了不少符合时代精神和现在社会需求的新的剧目,如《寻宝》、《卖瓜》等,使社团保持了继续发展的动力源。

坎墩成校是姚剧社团的主要活动基础。学校以沈建余老师和鲁江丽老师为主要成员的“慈溪市社区教育建余工作室”,把坎墩姚剧社团作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主体对象,开展了探索性的实验活动。为了使社团不断开创新局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社团领导班子符合年轻化专业化的要求。2013年底,工作室帮助社团选举了新届领导班子。一致推荐省级民间艺人周丽君同志为团长。青年演员陈红亚为副团长。新班子一上阵,呈现出了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良好态势。无论是工作热情,还是管理水平,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社团的组织结构更加完善:有团委会、导演、编剧、对外业务主管、新戏开发展项目主管等,同时社团取得街道领导的支持和高度重视,还组建了“姚北滩簧”保护领导小组,重新制订的相关制度,在传承基地上墙公布。由此,大大调动了全体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十几年来,沈建余老师作为社团的编剧和艺术顾问。指导社团团委会带领全体演职员,上下团结一致,克服资金不足、成员行业分散、新创剧本缺乏等种种困难。亲自创作新编了《红杉林》、《寻宝》、《连升三级》等剧目。新排练了《呆大富贵》、《贤妻良友》、等传统剧目。还创作编排了一大批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专题宣传节目:姚剧表演唱《平安慈溪我来建》、《重整山河谋新篇》,小品《天网难逃》、《有事找老胡》,小调表演唱《禁赌禁毒我做起》、《食品安全最重要》、《药品安全要做到》,绍兴莲花落《梦圆慈溪》等。我们新编排的所有剧目,无论是在百场戏进农村社区活动中,还是在“平安慈溪”、“五水共治”巡回专场演出中,均取得圆满成功。所到之处得到 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1月由正副团长周丽君、陈红亚两人合演的传统姚剧折子戏《赖婚记》,在余慈地区举办的姚剧演唱大奖赛以总分第一的身份获得最佳表演奖。姚剧小戏《寻宝》还上了浙江电视台2015《我们的村晚》”。

从2008年起,社团从戏曲爱好者中,大力开展了姚剧新演员的培养工作,有大批年轻新演员走上姚剧表演舞台。自此年年有培训、年年搞创作,至今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如高央飞、罗国芬、毛建强、高建飞、陈红央、孙央利、施雪再、施巾等。尤其是高央飞,2011年获得宁波市“相约梨园”越剧大奖赛金奖。2013年又获得浙江省莲花落大奖赛银奖,撰写的论文获得了浙江省三等到奖并获得2014年市“月季花”优秀文学作品金奖。        

社团还把姚剧的传承工作走进了学校和幼儿园。先后多次派社团成员来到坎东小学和保德实验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姚剧艺术的传承工作扩展中小学生这一代。最有代表性的一次是2015年5月13日,在保德实验学校举办了一场“第十二届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传统地方戏曲文化专题讲座”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社团在保德实验学校组建了姚剧兴趣小组,已成功排练姚剧情景剧《长街古韵》。同时还在基地筹建了姚北滩簧实训室,改建了排练厅和姚北滩簧陈列室。这为理清传承脉络的同时,也为今后的传承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奠定坚实的了长效机制。

姚剧作为余姚慈溪两地的特有地方戏,每年都有“余慈姚剧演唱大赛”,姚剧社团每年都会派出代表队参赛。2015年11月,社团参赛出演的《赖婚记》以最高分一举夺得团体最佳表演奖,在个人演唱组中,高建飞、陈红亚、周丽君分别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

姚剧社团是浙江省非遗“姚北滩簧”的传承单位 ,从组团开始就在传承传统戏剧,繁荣地方文化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5年来在全市各农村社区共演出姚剧220余场,观众超过30万人次。演出剧目有原来的16个增加到24个。印象较深的是社团传统剧目姚剧情景剧《十里长街》在慈溪市中心“金黄道地”展演,为全市的非遗宣传作出了新贡献。平时,社团能紧密配合市委市府和街道办事处的中心工作,用时时创作和编排宣传节目。如在“平安慈溪”巡回演出中,社团创作了《平安慈溪我来建》、《天网难逃》、《食品安全要抓好》、《药品安全要记牢》、《禁赌禁毒掀高潮》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节目,并到全市各地演出10余场。观众达40000多人。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编剧沈建余老师还编写《坎墩戏曲》一书。2014年十月,街道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街道,姚剧(姚北滩簧)”;2016年姚剧社团被为慈溪市十佳社团;同年坎墩成校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利用姚剧开展“三促二拓”社区教育的实验》被评宁波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17年《姚北滩簧(姚剧)保护与推广》项目被评为宁波市社区教育品牌项目;今年社团核心人员周丽君获浙江省第五批非遗文化项目“姚北滩簧”传承人称号。

作为省级戏曲之乡,戏曲爱好者众多是众所周知的,因此,许多家庭就有自办乐器、音响等演演唱设施,每当茶余饭后,戏曲爱好者会自发聚集开展戏曲演唱活动。在此基础上,社团的骨干成员陈祥华、高央飞等2户家庭被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设为戏曲家庭学习点,坎墩姚社团被评为市“十佳作社团”。杜慧丽、戎其成等8户家庭设为戏曲交流户。每周六,来自坎墩街道甚至慈溪市其他乡镇的戏曲爱好者都会相聚在这10个家庭学习点,吹拉弹唱、切磋技艺。每次活动集唱戏、说戏、联谊于一体,促进了感情交流及艺术交流。

习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的崛起是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升居民素养、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备条件,我们要善于寻根,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契机实现终身学习,最终促进城镇化发展。社团挖掘出“生于斯长于斯”的“姚剧”作为特别的社区教育活动资源,姚剧作为地方戏曲资源,发源于以坎墩为中心的余慈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坎墩姚剧社团要利用地方的传统戏曲文化资源,坚持开展演出交流活动,通过“以戏为媒”、“以戏会友”、“以戏为乐”、“以戏养团”“以戏搭台”这五块工作,实现姚剧“促文化传承、促艺术交流、促文明风尚、拓市场机制、拓教育品牌”这五大教育文化功能。让古老的剧种走进新时代,焕发更强的生命力,体现更强大的教育功能,以此促进社区居民终身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民众综合素养,服务当地经济,促进城镇化进程,同步促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