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城北成校“草根微摄”特色微课程

2018-08-03

“草根微摄”特色微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开发涵盖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等各类丰富网络课件,形成规范、优质、高效的远程教育‘超市’,方便社会成员选择学习。”因此,建设主题丰富的特色微课程已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新“生长点”,近三年来,鄞州区城北社区学院在微课程特色建设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创新课程形式、内容和学习平台为重点,围绕“草根化、微课化、生成化”,搭建以学习互动和资源生成为特色的“云课堂”微课程学习平台。通过整合社区、学校、网络的资源和线下的特色品牌项目,推进“三整一特”的微课程开发模式,打造了区域特色鲜明的优质微课程。通过协同管理,培育了一支由专职教师、社区教育干部、居民志愿者组成的微课程开发与管理队伍,保障微课程建设由点带面,全面推进。通过不断实践,积累了一批享誉省内外的优质微课程,已建成全国优秀微课程超过百个;畅通了智慧学习的便捷渠道,市民参与微课程学习的人数大幅增长;打响了区域数字学习的知名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示范性和推广性;满足了区域居民的学习需求,丰富了社区生活,提高了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成效显著。

 

 

一、“草根”特色,开发建设社区特色微课程

(一)理念创新:以“草根化、生成化”作为建设方向

传统的以45分钟为一课时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资源粒度过大过长,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使用不方便。微课程,作为数字化课程的一种新形式。充分利用学习者有效注意的5-10分钟,更加突出课程资源的短小化,使学习者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实现及时、高效、便捷的学习。

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围绕区域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打造“基于居民学习需求、打造生活化课程、反映‘品位都市’发展要求”的社区微课程建设目标,提出了以“草根化、生成化”为重点的微课程资源建设理念。

微课程建设体现了草根化,指微课程建设要面向大众,以实用为中心。社区草根微课程建设,以草根化为建设理念,意指微课程的开发和培育不仅需要依靠专业人员,更需要挖掘一批热心社区教育、具有创造智慧和才能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社区居民融为一体的认同优势,使微课程的建设更加接地气。

微课程建设反映了生成化。社区居民学习的大部分内容是别人的经验和知识。因此,社区数字化特色课程的建设,重视经验的价值,通过不同学习者的经验分享,体现课程资源的生成性。如学习者可通过互动讨论、记录学习笔记、分享学习资源,促进课程资源之间不断生成。

(二)平台搭建:创设“一核三翼”、可移动的学习空间

社区草根微课程建设离不开学习平台的支持。对此,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首先对区内两大数字化平台(江东社区教育网与“365乐学网” )进行整合,通过“两网合一”,搭建了江东数字化“云课堂”学习平台。该学习空间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是:

1、学习场景社交化

一是通过借鉴腾讯QQ的页面设计,打造“我的云课堂”。设计了“好友”,“访客”,“动态”等栏目,注册用户可以在里面学习各种课程并获得学分,E币,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验及心得,使学习者可以更加自主的管理自己的云课堂,以“云”的概念使课程完善的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寓教于乐,使用户可以足不出户领略“云课堂的魅力”,实现数字化学习的社交化。

二是通过开展“社区公开课”,对于某些课程可以让访客无需注册也可以观看各种类型的课程视频,突出“公开”的含义。

三是通过“在线互动”、“在线访谈”、“专题直播”、“视屏点播”,使用户可以在一起和嘉宾、视屏的讨论。

2、学习环境可移动

通过建立区社区教育网的手机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安卓版、苹果版)、微信公众号,使得数字化微课程的学习更加便捷。移动化学习除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之外,还有它独一无二的特性,即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是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移动的。

(三)课程培育:建设整合共享、上下联动的内容体系

1、整合社区资源

三年来,学院组织了两届特色微课程的评选活动,面向社区广泛征集生活休闲类、文化传承类的微课程近百个,部分优秀的微课程无偿在平台上共享。

2、整合学校资源

充分发挥区社区学院在微课程推进过程中的技术优势,配合学校特色教学,以协助制作的方式完成微课程的采集。此类微课程内容以学生的素质提升为主。

3、整合网络资源

从居民的多元需求出发,积极挖掘并整合网络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如“大学精品课”等。

4、上下联动做特色

以区社区学院的特色项目为载体,通过自制脚本,自主拍摄完成。此类微课程内容以成人技能培训、老年休闲教育、传统文化为主。目前,由学院自主培育的“养老护理员”、“育婴师”、“早教”、“传统文化”等系列的微课程已达到近百个。

通过“自主开发”和“网络共享”协同推进,目前,江东区的微课程资源,已经形成了“风尚美妆”、“生活家居”、“运动户外”、“手工DIY”等集时尚、保健、休闲、文化元素为一体的多元课程内容体系。

(四)队伍建设:培育点面结合、训赛一体的研发队伍

通过区教育局的统筹协调,大力整合学校和社区的人力资源,组建了一支来自于不同系统的微课程管理员和技术员队伍,并通过“训赛一体”的管理思路,将队伍组建好、使用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微课程管理队伍。

1、协同管理,组建一支多元化的课程管理队伍

在区教育局的统筹协调下,整合了全区各中小学校和社区的人才资源,组建了一支来自于不同系统的草根微课程管理者队伍。

一是用好专职教师,抓好微课程骨干师资的培养。由区教育局协调,选配优秀信息技术教师全面负责全区微课程建设工作,并加大力度做好专职教师的培养,派专职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班,通过外出学习,不断增长见识,提升微课程的研究水平。

二是用好社区教育干部队伍,提升微课程制作的整体水平。来自社区的课程管理员,主要负责对区域潜在微课程资源的挖掘、记录和跟踪区域居民对微课程的学习情况、协助做好学分的登记、审核和兑换等,学院定期组织相关培训。通过组织社区教育干部微课程制作评比大赛、微视频、微解说评比大赛,激励社区教育干部主动了解课程研发的相关流程,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用好志愿者队伍,重视微课程资源的挖掘。在社区的推荐下,积极挖掘社区中懂技术、讲奉献的社区居民、兼职辅导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参与微课程的建设。2015年,我区首次面向社区居民、兼职辅导员进行微课程资源的征集,通过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收集了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微视频资源。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志愿者在微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三年来,已建成了以82名专职数字化学习管理者、210名(每年选拔70名)学校兼职辅导员、万名(7万多实名注册)市民志愿者组成的课程管理者队伍。通过三支队伍的协同运作,保障了社区教育微课程开发和制作的连贯性。

2、 训赛一体,着力培育高素质的课程研发队伍

以训赛结合为抓手,以社区教育干部和志愿者为重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微课程研发队伍。2015年—2017年间,在区教育局的组织下,面向全区社区教育干部、兼职辅导员和志愿者,开展了“社区数字化课程建设”、“社区微视频摄制”等多次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让社区的课程研发者对草根微课程,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提高微课程的自主研发能力。

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微课程评比,为队伍的全面成长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自2015年起,通过微视频、微解说评比大赛,让社区教育干部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了解课程研发的相关流程,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微课程评比的方式,充分调动社区教育干部的积极性,共收集到《微波炉制葱油白蟹》、《儿童创意线描》、《制作丝袜花》等不同主题的社区微课程近百个。

3、以评促管,大力开展数字化社区学习绩效考评

为激励社区更好地开展数字化学习的管理,将社区绩效考评与居民的数字化学习服务相结合。因此,我区社区教育网统计功能除了为各级学分管理员提供统计报表,还可以用来为建立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绩效考评机制作为基础数据支撑。具体内容包括:

—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的居民比率是否达到20-30%;

—社区居民网上学习的实名注册率是否达到10-20%;

—实名注册网上学习的居民中,学分50-100学分的人数是否达到50%;

—社区居民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满意率是否达到70%。

二、硕果累累,打响了特色微课程教育品牌

(一)培育了一批优质的特色学习资源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学院充分挖掘各社区的各类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自成系列的数字化特色课程。目前,在原江东社区教育网上已建有特色微视频3711个。其中,社区学院牵头自主培育345个,并实现每年50个的递增;通过网络共享、居民上传等途径收集了特色微视频3366个。

一批优质的数字化微课程涌现。如《亲子云课堂》、《养老护理员培训系列微课》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微课程在国家、省、市等微课程评比中获奖。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学院共有一百多个优质微课程在全国、省、市各类微课程评选活动中获奖(详见下表1)。学院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微课程评选优秀组织奖。

 

 

表1  截止2017年底,获奖微课程统计表

时间

获奖级别

颁奖单位

获奖数

获奖累计

2015

国家级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85

85

2016

 

 

国家级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37

 

 

 

128

省级

浙江省校外教育实践指导中心

2

市级

宁波市教育局

4

2017

省级

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

4

132

其中,在宁波市终身学习视频资源征集活动中,学院有8个获最佳作品奖,20个最佳制作奖,获奖的档次之高、数量之多居宁波市首位。同时,学院被授予优秀组织奖。在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作品征集活动中,学院有一等奖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6个,获奖数量稳居宁波市首位。

(二)提高了市民对数字化学习的知晓度、参与度

在一批优质课程资源的吸引下,草根微课程已经广泛影响市民生活中。以区社区学院特色培训品牌为引领,通过社区市民学校的支持配合,市民对微课程学习平台的知晓度不断提升。统计显示,自2014年平台推出以来,市民对微课程学习平台的访问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平台的访问点击量已经达到两千多万。

同时,草根微课程已经广泛影响市民学习生活。自2014年至今,以学院特色培训品牌为抓手,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市民通过实名注册开展微课程学习的人数已达到10.3万人。草根微课程正成为区域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成人技能培训、老年休闲学习的重要选择,方便自主学习,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学习,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三)积累了多形式的微课程建设的理论成果

《做好微时代的公民》(自编)读本,在全市微课程培训推进会上广泛宣传。

《从开发到评价:社区教育微课程实践研究》发表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一期);

《社区草根微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荣获第八届宁波市教学成果奖(职成教)一等奖。

(四)打响了“乐学江东”数字化学习的品牌

2013年起,我们已接待了来自上海、青岛、金华、江门等十余批、三百多位省内外同仁来交流学习。

2014-2015年,学院连续两年受邀在全国数字化学习交流推进会、全国数字化学习交流论坛上发言,向全国介绍数字化特色课程建设经验,受到领导和同仁的高度肯定。

2016年4月,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郑树山会长来我区视察,高度评价了草根微课程建设工作,希望我区积极参与国家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建设,以更大的力度宣传和介绍微课程。

三、四个方面,体现了“草根”微课程的创新性

社区草根微课程,就是以社区为主阵地,以居民学习者为本,按需定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支持碎片化移动学习的课程资源。与已有的社区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相比,我院的社区草根微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课程应用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的创新性:

(一)以草根为特色,创新课程理念

以“草根化”作为微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意指社区数字化课程建设要以满足市民需要为中心,以方便市民使用为核心,而不完全围绕课程要素进行统一模式的培育。因此,草根化的微课程更能反映区域特色,体现社区本位,它的直接受众面不是社会精英,而是普通的社区居民。

(二)以简约为特色,创新课程形式

传统的数字化课程在呈现形式上多以45分钟为一个课时单位,课程学习时间长,课程的主题和中心不够突出,不能充分吸引学习者的有效注意,使学习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微课程从创新课程形式出发,通过一系列主题突出,内容精简的微视频突出课程的简约性,从而充分利用学习者有效注意的8-10分钟,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

(三)以生成为特色,创新课程内容

社区微课程不仅是提供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资源,也是社区居民借此进行交流分享的重要形式。因此,社区居民不仅是课程学习者,更是课程开发者。通过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性,使微课程资源得到不断生成,保证了微课程的及时更新。同时来源于社区的微课程资源,在内容上贴近居民生活,使微课程资源更加聚人气、接地气。

(四)以互动为特色,创新课程应用

针对数字化学习存在的互动性不足的弊端,社区微课程建设坚持课程开发与平台建设同步推进,通过在“云课堂”学习平台上设计讨论交流、资源上传、学习讨论、论坛跟帖等功能,建成了学习社交化一体化平台,为微课程学习者搭建了“网上学习圈”,增加了微课程学习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