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黄家埠成校“潘嘉森式”老年学习共同体

2018-08-03

整合资源 引领扶持 顺应需求 强化质量

推进 “‘潘嘉森式’老年学习共同体”品牌建设

黄家埠,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古镇,也是交通便捷、商贾繁盛的经济强镇。这里是宁波的西大门,西面便是同样人杰地灵的绍兴地区(镇内部分村落前属绍兴府)。两地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形成了资源丰富、特色明显的黄家埠文化。黄家埠成校就坐落在这片“红绿”相间的地域中心(“红”是以十六户为中心的红色主题文化,“绿”是以杏山湖为中心的绿色休闲文化)。

近年来,黄家埠成校坚持“推进社区教育,提升市民素质,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服务地方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服务宗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致力开展一系列素质提升教育培训活动,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内容健康实用、层次高雅、内容多样的培训课程,尤其是大力拓展社区教育走入新常态的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培育老年社团,成为黄家埠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潘嘉森式”老年学习共同体加快了文化事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结合,成为我校老年教育培训的拳头产品和特色品牌。

黄家埠成校“潘嘉森式”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项目开展以来,充分利用成校阵地,紧紧依托基层社区,扎根老年学习社团,以“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教育培训思路,以“提升老年教育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多方联动,多元参与,提升服务,及时根据镇老年教育与老龄人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教育培训模式,形成了“以点带面、均衡布点、连点成圆、专业引领、优势互补”的老年学习共同体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规模持续扩大、实力持续增强、效益持续提升的科学发展之路。尤其是近几年里,学校积极联合镇内文化宣传部门,积极与有关高校、镇内外行业协会、退教协会、村级社区保持紧密协作联系,积极招聘高校教授、资深专家、退休教师、民间文化传承者等加盟老年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他们深入老年学习共同体一线,开展百姓讲坛、健康养生、民乐、铜管乐、书法、舞蹈、盘钮、木刻、瑜伽、兜球等相关素质提升培训。潘嘉森老年学习共同体创建近20年,至今“百姓讲坛”已超过200期,学校以此为典型,着力孵化“潘嘉森式”老年学习共同体。经过多年努力,目前,镇内规范运行的老年学习共同体已达到32家,其中长期坚持活动的22家,年教育培训近万人次,培训人员覆盖镇内所有行政村,甚至周边乡镇、上虞居民,也慕名而来,参与其中,赢得了社会各界与老百姓的广泛好评。

我们的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

近些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品牌建设工作,将品牌建设纳入学校规划重中之重。积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党委政府进言献策,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学校品牌建设工作关心和重视。组织举办品牌建设研讨会,多次邀请市内外专家指导品牌建设工作。完善组织领导,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等为顾问、校长为组长的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整合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协调区域内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基层社区共同参与建设工作。

二、健全制度保障

完善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性评价,将品牌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制订品牌项目建设规划,明确品牌建设工作要求和步骤,确保品牌建设工作有计划、有内容、有保障(师资、经费、基地)、有成效。在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指导支持下,构建“镇政府-镇社教中心--村学习点”三级管理体制,建立品牌工作领导小组,理清老年学习共同体品牌建设思路;创新“镇成校-村级联络员-村民”联络机制,全面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成校教师分片教学点管理负责机制,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三、重视品牌研究

立足区域实际和产业特色,积极开展品牌建设项目实践研究和教材开发。积极开展项目实验与教学科研,《孵化“潘嘉森式”学养社团,推进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实验》2016年5月列为宁波市重点实验项目,2018年4月结题;课题《先班后校——构建乡镇老年大学创新模式的研究》2017年在宁波立项,2018年4月结题;案例《依托“潘嘉森式”学养社团,构建农村“银发学习圈”》获得浙江省二等奖,2016年底在《浙江省社区教育优秀案例》中发表,论文《连点成图,构建乡镇老年学校新模式》获宁波市二等奖,2017年在《宁波成教科研》发表;积极推进项目课程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教材,自主编写《百姓讲坛》和书法、民乐教材,合作编写了《红色十六户》、《横塘村志》、《兰风家训家传》等社区教育读本,自制的微课《做小家名片,传大家风尚》获得全国优秀奖。

四、加强品牌建设

1.多方整合资源,建设老年学习共同体师资与志愿者团队

(1)组建镇老年教育百人讲师团,讲师团队伍来自镇内外各行各业,既有高校、社区学院的专家、学者,又有专业素质较高的医生、退休干部、教师、教练和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

(2)打造老年教育村级联络员队伍,每个老年学习共同体都设有1-2名联络员,负责对口联系。

(3)培育学习社团领头雁骨干团队,通过领头雁培训、专题学习研讨会等形式,以典型促典型,以点拓面,促进各类社团、协会的良性发展。

(4)建立村学习点业余管理员队伍,每个学习点都配备一名退休人员,负责招生宣传,推广社团,协助社团建设等事宜。

2.加强引领扶持,打造多元自养型学习社团

(1)培育多元农村学习共同体

通过多年引领扶持与用心孵化,镇内老年学习共同体队伍不断壮大,内容进一步丰富,主要涉及文化、艺术、体育三大类10余个项目。

(2)建立农村“老年社团学习点”

我们坚持“三管齐下”,在成校学习点、村级学习点、家庭学习点分层分批开展老年学习共同体规范化建设,目前已建立规范老年学习共同体32个,在建中2个。

(3)完善老年社团学习共同体制度

在成校规划引领下,镇内各老年学习共同体先后建立了“社团会员管理机制”、“社团负责人监督机制”、“社团共同学习机制”等。

3.顺应需求导向,开展丰富多元社团学习活动

(1)社团学员讲堂式学习。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按照老年学员需求,既有定期定点学习,又有临时组建的短期素质提升学习,开设好内容丰富的讲堂学习。

(2)社团文体体验式学习,主要适合于文体、艺术团队,或集中,或分散,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学习。

(3)社团自主研讨式学习,既有社团领头雁的自主研讨,也有社团内部的研讨学习,既发挥了学员的积极性,又丰富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4.强化创建质量,构建老年学习共同体绩效评估机制

成校每年年初制订评选方案,修订老年学习共同体评分细则,通过过程监督和年终自评、考核,开展对老年学习共同体基本建设评价、活动开展评价、学习成果评价、社团满意度评价,优秀的老年学习共同体在年终表彰大会中表彰、展示,特别优秀的选送至上级参评。

五、品牌建设成效

老年教育协同推进机制更加健全,老年教育基础能力更加扎实,老年教育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老年教育内涵品质显著提升,这是新一轮老年教育发展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而老年教育的发展,老龄人素质的提高,主阵地还是在学习共同体。因此,我们着力开展“潘嘉森式”老年学习共同体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老年学习共同体规模不断孵化,提升了老年教育参与率

经过20年发展孵化,镇内老年教育日益普及,老年学习共同体队伍不断壮大,从潘嘉森老年学习共同体开始,逐渐孵化出民乐、铜管乐、书法、盘钮、舞蹈、戏曲、门球、兜球等品种多样的老年学习共同体,在已培育建立的32个老年学习共同体中,文化类学习共同体5个,艺术类团队18个,体育类团队9个;参与人数日益增多,注册老年学员已超过500人,其中老年铜管乐学习共同体学员数量发展迅速,参与人数已超过百人,民乐社团、舞蹈社团、兜球社团数量、质量逐步攀升,镇内老年学习共同体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但提升了本镇老年教育的参与率,也吸引了周边乡镇老年,甚至是上虞居民,都纷纷慕名而来,参与其中。

2.老年教育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提升了居民综合素质与生活品质

在镇社区教育指导小组指导下,成校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协会和基层社区积极参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适合区域实际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较好地服务了本镇老龄人,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效益明显。“潘嘉森式”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立足本地区域实际和文化发展特点,突出“红色”文化和当地特色,人文气息浓厚,他们的典型事例、积极贡献为我镇社区教育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我镇教科研工作提供详实材料和依据:潘嘉森是我镇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第一领头雁,以他为代表的横塘村学养社团历时20年,被评为2017年宁波市优秀学习共同体,他们的“百姓讲坛”是全镇家喻户晓的品牌学习项目,在市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功能;现年74岁的夏彩囡是宁波市“非遗”——盘钮项目(录入余姚市非遗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学校依托她的特长,立足地方特色,塑造“非遗”品牌,组织了盘钮走秀队,开设盘钮技艺班,传播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积极依靠施高祥、陈裕仁等音乐特长者,弘扬地方文艺,传承“习俗”文化,铜管乐队现已孵化成11个分支,100余名队员,分布于7个行政村和总乐队。采取总队长与分队长分管制,提供民间婚庆迎宾和舞台演奏,夕阳红民乐队,已形成了古板、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笛子等的民乐组合,平均年龄65.6岁,此后学校开发女子民乐队,通过师徒帮教、以老带新,培育了余姚市第一支女子民乐队。之后,我们又分别组建了黄梅戏、越剧、姚剧、京剧四个剧种的社团,演奏与演唱组合,形成了我镇地方文艺的独特文化,自编自导自演多种曲目,如姚剧版村歌《五车堰村新面貌》、绍兴莲花落《魅力十六户》、《横塘村之歌》等,满足了老年人对传统戏曲的嗜好,宣传了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成就;发挥地方优势,推介“兜球”项目。学校和镇老龄办联合开发了兜球这一老年休闲健身项目(2014年被授予浙江省兜球之乡),目前,兜球已经被指定为余姚市、宁波市老年运动会的竞技项目,已在全省范围内基本推广,为全国范围内全面推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项目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提升了项目建设的知名度

“潘嘉森式”老年学习共同体发展20年来,镇社区教育中心充分借助各级各类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项目建设意义和实施情况,成效明显。项目活动在国家和省市媒体上多次报道,“百姓讲坛”得到了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多方关注,被余姚市级宣传部门誉为“乡村欢乐角”,被省宣传部门誉为“了不起的小载体大道理”,国内各级媒体多次进行了相关报道,2012年“百姓讲坛”入选为浙江省宣传文化教育案例,潘嘉森老人也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和浙江省2017年“十佳宣讲员”。其他老年学习共同体也纷纷走出本镇,到周边乡镇参演,还积极参与到市级活动并屡次获奖,领头雁之一施高祥被评为2017年浙江省“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和宁波市“百姓学习之星”。镇内宣传力度也在持续加大,通过“百姓讲坛200期”庆典、每年一度的社区教育工作表彰大会、社团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宣传有广度、有深度。得到各级部门和当地老百姓的高度好评,项目知晓度、满意度高,在市内外有较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