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山海 服务三农 打造贴心农校

2019-10-15

一市镇位于宁波市宁海县南部,依山傍海,镇域面积106.88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2万人。全镇小水果种植逾2万亩,海水养殖面积达3.6万亩,其中内塘养殖面积1.2万亩,外海滩涂养殖面积2.4万亩。一市成校位于一市镇一市村,成立于1992年,2007年建立社区教育中心,2017年开办老年大学,总占地面积13215平方米,其中学校建筑面积2084平方米。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32名,下设4个市民学校,21个教学点和杨梅、白枇杷、水产养殖、电商等培训基地。

学校在镇党委、政府和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始终坚持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秉承“为农民增收致富铺路、为农村生活和谐添彩、为成校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力争做到“推广一项技术、开发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努力开发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创建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项目,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目前全镇范围内基本建成了“以九龙山庄为中心的白枇杷种植区”,“以灵泉寺为中心的东魁杨梅种植区”,“以旗门塘为中心的一市有机青蟹养殖区”等特色农业产业区块。

一、杨梅产业的系统培训

在学校的系统性教育培训下,以东岙片为主要种植区域的东魁杨梅迅速发展,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

1、开发教材,系统培训

根据一市的区域、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开发了《一市东魁杨梅栽培技术》乡土教材。该教材涉及杨梅的生态效益和市场前景、一市东魁杨梅的环境需求、壮苗培育、栽培管理、幼树速生与早结果的管理、成年树的优质丰产管理、罗幔帐的效用和操作方法、病虫害防治、灾害防御、采收包装、贮运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操作体系开发和编排培训教材,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托教材和实践技术指导,对广大杨梅种植户进行全方位和系统性培训,使得一市的杨梅产业更具标准化、规范性和科学性。

2、创建品牌,示范先行

学校成立了“千亩杨梅技能培训基地”,搭建了农户参观学习练习的平台。组织农民参加《杨梅绿色综合标准》技术培训,将标准文本和通俗语言相结合编订成小册子发放给农户,做到人手一册。开展三个层次的示范推广工作,以示范户带动示范片,以示范片带动示范区,以示范区带动全县的标准化实施工作。在品种选择、育苗、栽培、病虫防治、采摘运输和贮存等环节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经济全球化,使农业竞争已经由价格、质量、规模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因此一市杨梅要有竞争力,应该塑造良好的品牌。2007年,“怡绿”牌东魁杨梅获宁波市“十大名果”荣誉称号、2008年,“怡绿”牌东魁杨梅获“横河杯”全国十大精品杨梅。

3、强化组织,扩大成果

学校联合镇农办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以杨梅种植大户、经销户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成的杨梅产业协会,协会的建立,加大了杨梅标准化生产和优质丰产技术的推广力度,做到统一注册商标、统一设计包装、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采后服务,使之成为真正为社员排忧解难、创收增收的联合体,成为上接政府下连农民的纽带,成为新技术推广、新政策落实和信息发布的桥梁,成为产业建设的主力军。

经过精心谋划,学校按果树生长周期,推出了每季度两期的果树嫁接、管理和销售知识培训,邀请台州、兰溪等地专家来定期讲学,现场指导嫁接、苗期管理、剪枝、施肥等栽培技术,并为果农搭建专家电话咨询平台和网络平台,方便果农及时求医问药,还时常带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开拓视野。科学的种植和管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镇果树产、质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好的成树每棵产果能卖千元以上。而且通过改变管理方式,实现了无公害化种植。兰溪的低温冷藏技术的推广,使得杨梅的保鲜时间、贮藏期能达半年以上,而且能保持原汁原味,即使到春节也能吃上新鲜的杨梅。同时,这样的保鲜方式也比较适合运输,可以把杨梅销往周边省市,延长了销售周期。按每亩5000元的产值计算,年产值约为2500万元。

4、延伸业链,增加收入

大规模果树种植也为果树苗木种植赢得了商机。杨梅种植大户刘冬春在成校学得果树嫁接和苗木培育技术后,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开种苗木,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果树苗木种植基地,苗木收入连年超百万元, 2016年,刘冬春的11万株杨梅苗木远销贵州六盘水,销售额达一千一百余万元。目前,刘冬春和我校校长刘文斐正在研发落地杨梅酿酒技术,争取做到不浪费一颗杨梅,力求促增收。蓬勃发展的果树种植业也催生了嫁接工这个新职业,不过这份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嫁接一株杨梅要经过削贴、劈底、枝接、包裹等好几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市成校组织开办了杨梅嫁接工的培训项目,通过三年的培训,从初级培训到技术提高班培训,已培训了70多名杨梅嫁接工。每年的3、4月的杨梅嫁接期,活儿供不应求,人均收入超万,仅一季就可以为农户增加收入近70万元。正是由于成校科技服务和培训的到位,如今的一市镇杨梅种植户从最初的几十户发展到上千户,培训课堂也是持续爆满,期数增了又增。据统计,5年来,已有数万人次在成校接受种植实用技术培训,1200多名学员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二、枇杷产业的深度培训。

“宁海白”枇杷已经在省内小有名气,各种植户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和管理经验,技术已经成熟了。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则针对农业生产中以农产品证书认定、品牌引导、组织推进等农业名产品技术培训,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拉动,使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依靠龙头企业打品牌进入市场,进一步树立品牌形象。

1、证书认定

随着居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对“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施行认证认可管理,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对农产品认证的有利机会,大力加强对白枇杷认证的培训力度,积极配合镇农办,聘请县内外专家重点对有认证资格的各生产单位进行农产品认证资格申报培训。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农残速测实验室,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检测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场地。

2、品牌引导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品牌化日益重要。要想打造农产品的品牌,首先要有较高的产品质量保障,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价值含量和文化含量,因此,学校积极开展枇杷的品牌建设方面的专题培训,依靠专业合作社的拉动,使得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依靠品牌进入市场,体现“宁海白”枇杷的规模优势、拓宽渠道、加强合作。而龙头企业则通过带动农户,使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相互协作,即有利于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树立品牌形象。目前,“宁海白”枇杷于2007年5月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荣誉称号,并多次在浙江农业博览会中被评为金奖。

3、组织推进

为进一步做大枇杷产业,引导农民培植白枇杷苗木,研发的白枇杷花饮、酿制的白枇杷酒、白枇杷花醋、炼制白枇杷膏等系列产品已经成功上市销售。目前30多户种植大户都发展了白枇杷苗木基地,成为除枇杷果外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美栖”、“美润”等多个品牌的白枇杷花茶均已在市场销售热火,更大地扩展了白枇杷产业链。联合各枇杷合作社组建一市白枇杷产业协会,加强技术创新,抱团经营,与顺丰速运签订合作协议,全国各地的顾客通过顺丰快递一天内就能吃到新鲜的“宁海白”枇杷,枇杷包装统一印制防伪标志,放置服务跟踪卡,做好“宁海白”枇杷的售后服务工作。

目前“宁海白”枇杷的种植面积已达12000亩,建有九龙、新山、建国、古竹湾、龙珠等六大无公害生态种植基地,一市镇被浙江省林业厅授予“浙江枇杷之乡”荣誉称号。自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宁海白”枇杷节,发挥了节庆品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青蟹品牌的创新模式

一市镇旗门塘位于三门湾,海水中微生物含量居全国海域前列,养殖青蟹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目前一市镇已建有1064亩旗门有机青蟹核心基地,3000亩无公害基地。一市有机青蟹用活螺蛳和活鱼仿野生养殖,不含人工激素确保“一市出品”的高质量。一市青蟹连续3年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素有“海中人参”美誉。

1、青蟹的“无绳缚”包装专利——安居房

前几年,成校和海山丰水产合作社联合研制的“无捆绑”包装让一市青蟹住上安居房,区别于普通的绳缚销售方式,该种蟹盒采取镂空设计,用食用级PPC材料制成,可耐300℃的高温,消费者在烹煮时可以直接讲盒子一起蒸煮,干净卫生又免去洗杀麻烦,尤其存储于蟹盒中的青蟹一般能存活6至8天。蟹盒还采取了特殊的防伪标志,便于产地追溯的同时保证了“一市牌”青蟹的质量,杜绝以次充好的“冒牌蟹”产生。

2、无污染的智能化养殖模式——蟹公寓

传统养殖,青蟹成活率比较低,亩产量在10~15公斤,为了攻克青蟹的这个自然生存难题,学校和养殖大户们通过专家咨询、网络搜寻和参加各种水产品展销会终于锁定了“蟹公寓”智能化养殖系统。这是一种青蟹室内立体工厂化养殖新模式,通过模拟青蟹生长环境,将青蟹独立放养于养殖库中,先将水引入过滤、杀菌装置后,再通过管道上的细孔喷入每个独立养殖库,既节约养殖空间,又可实时监控产品生长情况,有效遏制传统养殖中青蟹因大规模自相残杀而引发减产、因大规模使用药品而引发的病情蔓延,而且精细化养殖更能保证青蟹品质,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打破季节的限制,让宁海的青蟹实现365天全年销售。经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工厂化养殖的成蟹重量普遍在0.25公斤以上,最大的可达到0.45公斤,而且成活率提高到70%左右。2015年,蟹公寓投入生产并实现工厂化养殖。目前,工厂化青蟹养殖面积已达1600多平方米,年出产青蟹等海产品50万只,产值达3000多万元,平均每30平方米产出的青蟹相当于10亩大塘养殖产出量,较传统养殖模式产量提高约220%。

学校目前正与县海洋与渔业局对接,尝试将一市青蟹纳入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青蟹包装上张贴对应防’二维码,确保有身份青蟹上餐,这样可实现宁海青蟹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能有效提高消费者对“一市青蟹”品牌的认知度。同时学校还联合县渔业部门多次对青蟹养殖人员进行培训,确立“严格管控质量安全”理念,采用鲜鱼虾、螺蛳肉等天然饵料投喂,杜绝使用一切违禁药物,并不定期对青蟹进行药物残留抽检,确保食用安全。眼下,学校正与宁大海洋学院加强合作,建立养殖流程标准,开展水样检测、疾病防控等工作。

3、全国销售新模式——蟹大人

养殖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销售模式的转变。过去是养多少卖多少,基本上属于盲目生产。现在是按需生产,市场需要多少,上市多少。这为开辟更为广阔的“互联网+”销售之路创造了条件,新拓展全国各大中城市售货点和网店直供,销售方式不断创新,销售范围不断扩大。青蟹销售卡,拨打卡上的热线,让卖家送货到指定的地址。据悉,销售卡分三种,分别对应2只装、4只装和6只装三种规格,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

除了传统的市场流通模式,一市镇养殖户的第三代们还通过电商经营,让一市青蟹“一路快跑”。1988年出生的陈仲带领11名小伙伴们,成立宁波点对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响“三代人、四十年、一只蟹”口号,用“蟹大人”这个牌子,把一市镇青蟹的网上销售做到了近700万元。2015年,他的电商团队参加宁波市第一届农村电商技能大赛,获得第一名。借助“互联网+”,新生代蟹农陈仲不仅把宁海青蟹在网上卖火了,还进行了新产品开发。“我们正在研发新产品———即食香辣蟹。”陈仲说,宁海青蟹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是年轻人,但这批人又不太会下厨,对青蟹进行深加工、延伸青蟹产业链、挖掘品牌内涵是他们年轻一辈努力的方向。

一市青蟹念出别样农业经,不断延伸青蟹的产业链。近年来一市镇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的打造,通过搭建农业电商协会、首个农合联、经纪人协会等 平台,修建“网路”加强电商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尝试“触电”,研发农产品电商销售的包装,适应运输途中的全程质量把控,真正实现从养殖基地直接运输到餐桌的生鲜原产地直供,坚持品牌建设,坚持线上线下‘两步走’,延伸青蟹产业链,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多元整合,打造“康乐有为”的社区老年大学

随着时代发展,老年教育已成为了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学校成立了一市老年大学,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践“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服务强校”的办学理念和“善学、妙用、享道、乐生”的校训,半年来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社区老年教育学府。目前学校拥有多媒体阶梯教室、书画室、茶艺室、电脑室、民乐室、手工室、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会议室、门球场等,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10名,有3个教学点,设有普通班和特色班,学校每年进行春季和秋季招生,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编入不同的班级。本学期学校开设了普通班和电脑、太极、柔力球、书画、戏剧民乐、剪纸等特色班合计学员74人。

1.合理配置教学班,注重长短结合,文技兼顾

为便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把教学班分为普通班和特色班两类,普通班以普及各类与老年人相关的知识为主,如常见老年病及预防、老年营养与食疗、孙辈教育、文化赏析等。特色班则可以根据老年朋友的特色要求,开设诸如老年太极、茶艺、二胡、戏曲、书画等等。也可以尝试老年大学开设长期教育活动班,各村民学校或老年协会开设短期教育培训班,再倡导各村老年人开展自发组织的娱乐集体加以补充。

2.必修选修并重,活动讲座补充

对于教育内容丰富,所需课时数多的教育活动项目,如常见老年病及预防、老年营养与食疗、中国历史、老年舞蹈、太极、茶艺、书画、二胡、越剧、孙辈教育、烹饪等,设置为必修课比较合适。地方史、太极、甬剧、京剧、黄梅戏、老年门球、虎头鞋、盘扣、剪纸、花灯制作等作为选修课比较合适。还有一些教育活动项目,如时政热点、旅游文化赏析、老年犯罪与预防、艺术插花、文学赏析等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起来会更合理。此外,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如老年曲艺晚会、说唱比赛、舞蹈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老年教育活动。

3.唤醒老年人的学习意识和主体意识

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朋友,最缺失的就是学习意识和主体意识。唤醒老年朋友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意识,是老年教育活动最根据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学校遵循老年教育规律,推行快乐式教学方法,把赏识教育理念引入老年教育,创造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无压力的轻松和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鼓励学员释放潜能,与时俱进地增长知识。这样,才能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认同“活到老学到老”和“终身学习”理念。才能让他们重新确立自我,充分认识自我,培养自我意识,践行自身价值,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康乐有为。

4.注重教学互动,培养参与意识

老年教育活动不同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老年朋友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远不如青少年,如果一味地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那一定是乏味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设计老年教育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是不是有利于老年人的参与互动,能不能让老年人身临其境。哪怕是纯文化知识讲授,也一定要增加活动内容,让老年人能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动起来、讲起来、唱起来、舞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让他们乐起来。例如书法、美术授课我们不局限于教室,适当安排外出参观各级书画展,内外兼修,相互交流,我们还把学员的优秀作品进行装裱展示,让大家的作品留下永久的印记。电脑课程是老年大学的热门专业,我们采取一年制教学,从最基本的操作和最接近老年人热爱、常用的知识和技能为教学重点。太极拳、柔力球课程我们采取课堂教学与晨练、晚舞和演出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每天早晚,伴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成为了一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戏剧民乐课目前以二胡和京剧为主,通过集中授课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员之间相互指导相互交流,不仅提升技艺还可以交流情感。学校计划每年组织一次结业典礼,充分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相互配合,演绎出自己最优秀的学习成果。

教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近几年来,学校在“科研先导”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课题《“农技咨询服务站”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获得宁波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课题《培育农业名产品的“多通道双提升”培训实践研究》获得宁波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农技的全方位和系统性培训实践研究》被评为宁波市优秀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课题《农业实用技术多维培训的实践研究》被立为市职成教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杨梅的系统性培训》项目被立为市特色培训项目;与此同时,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也多次在市、县的各类评比中获奖。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下,一市成校教育规模逐渐扩展,学校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广,教育影响力也日益广泛,有多名领导、专家、媒体前来学校调研、考察和采访。2014年6月杭州市教育局成人教育研究市主任汪国新来校调研培训基地;2014年10月宁波市终身教育处王大明处长来校调研培训工作;同年11月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游小培教授带领浙江省骨干成校校长培训班的81名学员来到学校的培训基地—“海山丰青蟹智能化养殖基地“参观考察;同年12月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组织的杭州市骨干成校校长考察队一行34人来到学校学习考察。《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今日宁海》及《东南商报》等新闻媒体都报道了一市镇成校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相关事迹。

在一市镇党委政府和宁海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一市镇成人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宁海县骨干成校、浙江省标准化成人学校、宁波市高标准成校、宁海县职工创业培训基地、宁波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宁波市特色示范成校、宁波市标准化老年大学等荣誉称号。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立足一市镇山海经济实际,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培训和社区教育,努力构建与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成人终身教育体系,为社区居民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我们将继续坚持“为农民增收致富铺路、为农村生活和谐添彩、为成校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探索“立足当地,开放结合,办出特色,持续发展”的办学新路,努力把学校办成当地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中心、当地农民学习交流的文化中心和当地农民就业创业的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