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韵教学品牌引领,建慈城特色老年大学

2019-10-16

国务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在办好现有老年教育的基础上,将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

慈城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 7个社区和3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8万,常住人口8.4万,其中 60岁以上13000人, 80岁以上2300人 ,90岁以上270人。慈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22.41%,已步入老年社会的慈城,老年教育势在必行。

一、以规范办学为基础,建江北区第一家乡镇老年大学。

⒈领导重视破创建难题。

2014年,慈城镇党委、政府着眼于慈城由“镇”向“城”的历史发展,着眼于慈城镇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渴望,充分依托慈城成校等现有力量,矢志发展慈城镇老年教育,将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写入镇党委报告,于2014年9月启动了老年教育,创办了江北区第一家乡镇老年大学。

镇党委、政府不但思想上高度重视老年教育事业,而且将老年教育经费列入政府预算,自2014年9月起,不但予以每班6000元/年的开班经费,而且对老年教育设施设备的添置、改善按实予以70%的补助,有力地保障了慈城镇老年教育事业初期的发展。

2016年4月,江北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区推进老年教育,印发北区委办【2016】39号《江北区关于发展老年教育实施办法》,规定“对区老年大学及下属分校老年教育经费根据评估情况按参加人次人均450元公用经费进行补助(不含学费)。慈城镇老年教育由此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目前,除分校本部外,已在全镇7个社区、17个村建立教学点,慈城镇老年教育实现城区100%、农村51.52%有效覆盖。

⒉校舍与设施规范提供硬件支撑。

规范的校舍与设施是开展老年教学的必备条件。

⑴适宜的校园环境。学校位于慈城古县城,毗邻古县衙、孔庙、校士馆等古建筑群,校门处配有公共自行车网点,校园占地10亩,教学建筑面积4783平方米。

⑵注重安全细节。学校自老年教育开办以来,高度重视学员安全,不但制定有《慈城老年大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而且注重安全细节,在重点部位张贴安全提示,对走道、厕所等场所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在门卫处配备担架等急救设施,确保学员安全。

按照北区老校委〔2017〕1号《江北区老年大学办学规范指引》要求,对我校在册老年学员投保校园意外险。

⑶高标准配置教学场地。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学校自筹资金,按照老年教学的需求改造教室,形成了多功能报告厅、舞蹈房、书画室,并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为2014年上半年老年教育试行提供了条件。

2014年9月慈城老年大学正式开学后,学校又先后配备了音乐室、电子琴室、古琴室、视听室,改造普通教室,添置用于教学的音响、钢琴、电子琴、古琴、课桌椅等设施设备,老年教育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目前学校有功能教室12间,普通教室10间。

⑷多渠道搭建学员成果展示平台。不但利用走道开设学员作品、风采展示墙,还特设“慈城镇老年教育陈列室”,展示全镇老年教育状况。同时还通过“乐学慈城”微信公众号、“毕业汇演”、“舞动乡村”等平台线上线下展示学员学习成果。

⒊规范建设公共学习平台。

⑴规范配置图书室。学校配有藏书量3000余册的图书室,拥有各种期刊20余种,满足师生阅读需求。

⑵融合资源促进互动。学校综合利用宁波电大、江北社区教育学院等线上资源,积极为学员提供网上学习课程,同时充分利用“江北长青”、“乐学慈城”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展示学员活动,促进互动学习。

二、“慈韵”教学品牌引领教育教学。

自2014年9月学校启动老年教育以来,特别是自2016年9月推行“镇村一体”老年教育以来,通过创“慈韵”教学品牌,抓规范、特色建设,学校老年教育工作得到迅猛发展。

⒈教学活动规范有序确保“老有所学”有质量。

⑴教学规模不断增长。慈城老年教育自2016年9月实施“镇村一体”措施以来,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以慈城镇分校为中心的老年教育规模实现大发展

⑵教学工作规范。①规定教学时长:每学年32次课、每学期16次课、每周1次课、每次2课时,全学年共64课时。②规定“教学三要求”:即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备课,期初布置,期末上交、检查、归档,并为教师配发统一的备课本。

⑶打造特色课程,建“慈韵”国学课程。“慈韵”国学课程是以慈城乡土文化为依托,深掘慈城古蕴,以慈城民画、古琴、国画、书法、越剧等为核心组成的课程系列,目前已形成五类十一种国学课程系列。

乐器类:古琴、二胡、琵琶、葫芦丝

书画类:慈城民俗画、国画、书法

舞蹈类:越剧表演、民族舞

体育类:太极拳(剑)

手工类:竹编

在以上课程中,慈城民俗画、竹编两门课程即是深掘慈城古蕴而形成的。                     慈城民俗画:打年糕

慈城民俗画,强调画面的抒情性,以慈城风情民俗为主要表现内容,是植根于慈城的一种地方画,由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创研而成。                                                                                                                                                

竹编,是以编织“熊猫篮”等竹制品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其植根于慈城“慈竹”文化。慈城先民以竹为具,以竹为器,涵竹为德,蕴育出“虚而有节、不慕容华、淡薄明志”的“慈竹”文化, 是慈城千年慈孝文化的有机组成。为此,学校投资四十余万元专设“竹文化体验馆”,既向学员展示慈城竹文化,又为学员提供竹编体验。 

“慈韵”国学课程,对内加强了老年学员对学校的认同,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对外犹如一张名片,成为外界了解慈城老年教育的一个窗口,大大提升了慈城老年大学的社会形象。

⑷注重学员学习过程管理。①实施班长制。在教学班中推进志愿班长制,由班长协助老师开展教学,及时反馈学员学习情况,科学安排教学任务。②规定教学点管理要求。各教学点管理员在教学活动开展时,需“三到”:一是“人到”,即每次教学时管理员必须提前到场;二是“物到”,即每次教学活动开展前,管理员必须提前准备好教学场地及设施(如音响);三是“点到”,即每次教学活动时,管理员必须做好学员点名工作,并协助老师开展教学。

⒉内涵建设有抓手成果丰富。

⑴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①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自2014年开展老年教育以来,学校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圆慈城老年人家门口的大学梦”为目标,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要求,以“镇村一体”为抓手,以“慈韵”为教学品牌,积极开展慈城老年教育工作,定期开展“毕业汇演”“舞动乡村”等教学展示活动,彰显成效。②党建规范引领学员健康发展。2017年12月15日,在江北区老干部局指导下,在慈城镇党委领导下,江北区第一家街道(镇)老年大学学员党支部——江北区老年大学慈城镇分校“银辉党组织”、“甬耀银辉”慈城志愿者队伍在学校成立。江北区老年大学慈城镇分校银辉党组织辖银辉一支部、银辉二支部两个支部,并以两个支部为骨干,成立两支“甬耀银辉”慈城志愿者队伍。银辉党组织、志愿者队伍的成立,使老年教育工作同党的建设深度融合,不仅深入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也将进一步推动慈城镇老年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意义深远。

⑵以“慈韵”为品牌,打造文化社团。“慈韵”文化团队以“慈韵”国学课程为内涵,以课程班学员为主要成员,遵循“有所学与有所为”相统一原则,将课程班与团队紧密结合组建而成,是慈城老年大学学员社团的组成形式,是学员日常活动的主要平台。相继组建了慈韵舞蹈队、慈韵越剧社、慈韵民乐队、慈韵书画社、慈韵太极拳队。

②课题成果。

刘建国、徐建荣负责的《农村老年教育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立项2017年宁波市社区教育实验两年期项目。

刘建国负责的《慈城民俗画》获2019年江北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立项并被推荐为宁波市社区教育重点实验项目。

③微课评选。

刘建国、徐建荣等完成的《熊猫篮编织》在2014年全国社区教育微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④特色品牌。

三、组织管理高效保障有力。

⒈管理队伍专业效率高。

⑴镇村一体的老年教育领导机构。按照江北区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的指导,慈城镇相应成立了慈城镇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由镇党群副书记担任委员会主任,镇分管教育的副镇长担任常务副主任,镇各部门、村(社区)为校务会成员,镇村一体,统一规划、发展慈城镇老年教育事业发展。

经过五年的拓展,学校现辖教学点24个,全镇形成“1校(校本部、云鹭湾两校区)、2翼(慈湖人家、宝峰两教学点)、21教学点”的网络布局,实现“圆慈城老年人家门口的大学梦”目标。

⑵工作职责明确,管理体系完善。慈城镇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江北区老年大学慈城镇分校(慈城成校),该办公室负责全镇老年教育工作的宣传发动、制度建设、计划安排、总结表彰等。慈城成校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校支部副书记分管具体落实。

⒉师资结构多样。

⑴注重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学校以“老年教育”为主题,制定了《教师校本培训五年规划》,确保教师有目的地开展继续教育。

⑵规范建立外聘师资队伍。“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有教学能力的‘五湖四海’”的人,是我们遴选教师的原则,是建立外聘师资队伍的基本规范。

在外聘教师时,抓好“两个规范”:一是规范聘用手续,签定《聘用协议》,一是规范入职要求,做好上岗前培训。

学校立足慈城、立足社区、村,择优选取任课教师,逐步建立一支以慈城社区能人为骨干、教学质量过硬、责任心强、更适合从事老年人教学的稳定的教师师资队伍,涌现出如苏维埃、潘业、俞耀明、钱传钰等热心奉献的优秀外聘教师。

同时深化“学员讲台”,让成长迅速、学有所长、符合遴选教师原则的学员转化为教师,参加基层教学。如舞蹈班的骨干学员,由2016学年的5位到2018学年的14位成长为教师,担当起14个农村教学点舞蹈教学任务,勤恳的教学态度,深得学员好评。

四、制度建设规范保障有序。

⒈制度先行,工作有序。

⑴例会制度确保工作及时推进。一是建立了周校务例会。每周一上午召开校务例会,探讨问题,协调安排,布置工作。二是建立学期例会。每学期召开村、社区老年教育联络员工作会议、教师会议,布置教学工作,交流各教学点情况,共同探讨老年教育,谋划镇村融合发展。

⑵制度先行有章可循。学校在2014年老年教育启动之初,就将规章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先后制定了《老年教育工作实施规划》、《老年教育管理人员职责》、《老年教育授课教师职责》、《老年教育优秀学员评选方法》、《老年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方法》。这些制度的建立,使老年教育工作有规可循,保障老年大学的发展。

⒉档案规范引领示范。

学校在2014年启动老年教育之初,就引入规范档案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档案(教学计划、备课薄、教师信息表),学生管理档案(报名表、汇总表、签到表)。规范的档案管理,为全区规范开展老年教育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3月20日江北区老年大学教育教学档案培训会在我校召开。

⒊对照财务制度,严格经费管理。

⑴经费拨付规范。按照北区委办【2016】39号《江北区关于发展老年教育实施办法》,规定“对区老年大学及下属分校老年教育经费根据评估情况按参加人次人均450元公用经费进行补助(不含学费)”,学校老年教育经费已实现“老年学员每年每人生均经费补助”。

⑵经费使用规范。经费使用遵守北区老校委〔2017〕1号《江北区老年大学办学规范指引》以及慈城镇财务管理相关规定,收支两条线,经费使用严格规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慈城老年教育在各级部门的关心下已显勃勃生机,但事业发展是永远止境的,愿我们乡镇老年大学发挥乡镇特色,为老年人打造优质的“家门口的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