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课程整合与拓展”的春天里

2016-05-09 来源:奉化教育局


——参加全国小学品德“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55日至7日,在市教研员史燕儿老师的带领下,小学品德团队13人参加了在温州市瓦市小学举行的2016年全国小学品德“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规模盛大,活动内容丰富,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执教观摩课,知名专家介绍最前沿学术成果。

在一次次整合课堂、观点报告、整合论坛、专题报告等过程中,与会老师感受到了品德课特有的魅力,活动性、趣味性、综合性、生活化的理念在这些优秀的课堂上展示得淋漓尽致,各种专家报告理念新颖、深入浅出,会场掀起头脑风暴,让与会老师对品德课程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收获颇丰。现采撷几朵学习感悟,与大家共分享。

 

 

1.     温州之行的些许感受

             江口中心小学  张丽超

细雨蒙蒙,我们徜徉在温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感受着它的美丽。来到百年老校瓦市小学,看到了懂礼的少年,听到了它的“前世今生”,了解了它的校园文化。我们所到的校区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宽大的操场,没有新型的教学设备,但瓦小学子的学习能力,他们所崇尚的学习方式还是深深打动了你我。

两天的学习紧锣密鼓,各位大师给予我们的饕餮大餐也是用料十足。他们独具特色、超前卫的教学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聆听之后,总感觉脑细胞中间似乎有了些许火药的味道,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

满满的、精彩的课堂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方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整合是什么?整合是一种选择,是一种聚集,亦可以把错误作为资源。

整合是一种选择。张琪老师的儿童哲学课《我去哪儿》,根据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的事实,向学生们提出购不购买学区房、该不该择校的问题,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课堂上的火花持续碰撞,课堂下的我们也争论不休。我们就该多去关注这样的热点问题,去思辨,去判断,去选择,去引领孩子们看待问题。

整合是一种聚集。鲁婧婧老师《浙江特产知多少》将许多学科整合在一节课里。整节课贯穿信息化教学平台,师生、师师互动,能引发在场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课堂还整合了音乐、美术等学科,让专职老师走进课堂,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创编。当然,鲁老师也将生活引入了课堂,把宁波汤圆放到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尝试。这样一来,整节课聚集了各学科、各种知识、生活、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黄又绿老师《当冲突发生以后》将绘本《同桌的阿达》带入课堂,让孩子懂得宽容与理解。

整合亦可以把错误作为资源。池昌斌老师的话语给了我们新的思辨。品德课,大部分是一些行规的引导、学习、应用,孩子们经常在课堂上表现得什么都懂,可是真实的事件发生在眼前的时候,孩子们不见得能真如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执行。这说明在课堂上,孩子们的配合度超级高,没有将真实的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这也导致孩子们在作为时出现偏差。将错误当做资源呈现,给孩子一个平台,将他们最为真实的一面激发出来,引导孩子们思辨着看待问题,不要简单地将事件分成对与错,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话语权,让他们在学习讨论中获得道德认知,这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就会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就不平凡。脚踏实地地做中学,学中做,多汲取营养,多思考,努力向池老师所说的“为未来而学,为发展而教”靠拢,真正为孩子们做点努力,相信会是件很快乐的事吧!

 

2.     温州之行,略有所感

裘村镇中心小学 鲍莹莹

    在立夏这一天,我们启程向温州出发。参加小学品德“课堂整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那里我们度过了忙碌而又充实的两天。

优秀的课堂展示,主题鲜明的观点报告,让我们沉浸其中,享受了一道道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鲁婧婧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浙江特产知多少》一课。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这一课中,让我们看到了各种资源的整合。每一组的孩子都有一个平板电脑,老师在微信群中分享了微课。孩子们可以对浙江的特产通过平板电脑进行了解。

接着让每一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特点进行代言。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特产进行推销。老师告诉孩子们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推荐。还帮孩子们请来了帮手。让不同学科的老师也走进品德课堂。音乐老师,美术老师也走进了品德课堂,和孩子们一起互动,这样的课堂整合,创意十足,让孩子们印象深刻,也让老师们耳目一新。

经过准备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如唱一唱、演一演、跳一跳等推销自己的特产。每个小组都有亮点。其中孩子们制作的油纸伞,老师配上优美的舞蹈,师生合作,展示了的特点相信会让孩子们有更深的了解。配合多个学科的资源,让不同学科的老师展示课堂多元化。

鲁老师的活动设计贴近孩子的生活,形式活泼,人人都可参与其中。每个小组都给了展现的机会。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展现的机会。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有了丰富的收获。这一课的时间比 一般的课要长,足足上了一个小时。但是在这一个小时中,不仅是所有的学生沉浸其中,听课的老师也沉浸其中。

池老师则悠悠地道出了他的品德教学观。他说,道德是个人的选择,不能绑架他人。我们经常会用“道德”去敲打他人。……

满满当当的两天,收获颇丰,略有所感……

 

3.     温州培训有感

奉化市实验小学   邬敏敏

前几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品德“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多位特级、省坛、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的课堂教学和观点报告,顿感品德教学的路越来越宽广。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作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就因为这门课程综合性的特性,就赋予了它整合的多元化。课程整合上至哲学、天文、地理,下至绘本、生活杂事。

在温州瓦市小学张琪老师上的《我要去哪儿》这节课中,围绕毕业班学生的热点问题“初中去哪儿就学”,展开辩论,允许学生持不同的观点。面对这种这两难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各有利弊。然后,把这些原因进行归类,引出内因和外因之分,使这些杂乱的原因上升到儿童哲学的层面,教给学生思辨的方法,判别选择的方法,培养推理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听完黄又绿老师上的《当冲突发生时》这节课后,让人感觉耳目一新。黄老师选择的课程资源是通过调查问卷从学生当中调查到一些事例,这些事例源于学生生活,而这节课又是为解决这些冲突而服务,学生们自然很兴趣。黄老师在使用这些课程资源时,考虑到以解决冲突为重难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用“宽容哆来咪”三步曲实实在在帮助学生冲突问题。这种以孩子成长的需要为准则,用心理辅导体验式、换位思考与亲社会行为等途径来引导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十分有效。

省特级教师池昌斌老师带给我们对中国式好道德的理性与辩证思考,从真实的学习与真实的表达,课堂的时空应该无限宽广、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体验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充满思维含量、让课堂教学充满发现与探索、彰显人文关怀与生命思考的课堂这六个方面,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引导我们从深层次地去感受品德课程之美。

 

 

4.     培训心得

奉化市莼湖镇尔仪小学    杨珊珊

    很荣幸,在多雨的春末夏初之际,和教研员史老师及其他优秀老师一起赴温州培训学习。这次培训的主题是“课程整合”下的课堂教学,两天的培训内容丰富,时间紧凑,一位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一位位优秀专家的讲座引领,真的让人受益匪浅。

  说到“课程整合”,就不得不提到“微课”这个词语。鲁婧婧老师执教的《浙江特产知多少》一课,就运用了微课资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了排名前十浙江特产的微课视频资源包,学生小组合作,自由选择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鲁老师还尝试采用新媒体iPad和微信群让学生现场点击获取信息,通过微信平台投票方式让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浙江特产,课堂气氛活跃,场上师生,与会老师现场微信互动点评,生动真实。

在“小脚丫夸特产”的宣传推广浙江特产这一环节上,鲁老师为学生提供了“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这类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体验方式,并邀请了音乐、美术老师现场助阵指导,尝试了品德、美术、音乐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60分钟的长课,时间虽长,但学生兴趣始终盎然!孩子们在快乐地在活动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培养了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一节课,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也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途径,既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又锻炼了学生自信表达的能力,为与会教师呈现了一堂融“微学习”和“学科整合”的课程盛宴。

 

 

                              5. 生活化、整合化的资源迈进

                                                                                  —— “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  王芙蓉

        在这三天的学习培训中,让我重新对小学品德的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不管是那8节不同风格的课堂展示还是专家的观点报告,让我对品德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一名品德老师,我们的教学不单单依靠教材的一些资源,更需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收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更合理、更有效地进行整合,让我们的孩子在品德课堂上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快乐学习。此时的我,这么告诉自己:我不单单要做一个教学型教师,更应该做一位研究性教师,那所谓的研究是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地分析,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孩子们的生活,尽可能地让孩子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在生活和学习中为我所用。

一、教学资源的生活化、儿童化

我们的品德教材可以利用的资源是非常少的,那么就得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外收集资料,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所用。面对那么的资源,我们该如何取舍?我认为一是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学会舍去和留下,二是我们要在儿童生活中汲取一些可利用的资源。《进一步海阔天空》、《千年不衰的汉字》等这几节课都是很大程度上进行了体现。在《进一步海阔天空》中,黄老师选取了儿童喜爱的日本绘本故事,阿达和美穗的对话,通过孩子们喜爱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同学之间要学会宽容。而《千年不衰的文字》这一课,杨老师从《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入手,让孩子们能够更加入情入境地学习本课的知识。尤其是结绳记事的游戏,更大程度上引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陈萍老师所讲的报告中,更让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课堂需要面对真正的一些道德难题,它可以是生活上的,也可以是学习上的。它不做作,它不脱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资源都需要生活化和儿童化。

二、品德+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品德这门学科有它特殊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有历史,有地理,有人文,有实际道德问题等等,怎么样让这们学科让孩子们喜欢呢?这次培训的主题便是“资源整合”。我认为有内容的整合,跨学科的整合,教学形式的整合……这些整合需要我们去教学中好好探索一番,通过我们对资源的整合,能够更大限度上提高课堂效率。让教师教得如鱼得水,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看来,整合这事挺要紧的。内容的整合有录音、公益广告、动漫、微电影、小人书等,整合是品德学科突围的必经之路。这些所谓的资源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因此,又体现了儿童化。形式的整合,有跨学科的整合,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超学科化的思维,跟儿童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品德学科跟校园文化的结合,与地方教材相结合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告诉着我,品德学科的资源整合正铺天盖地地实施开来。这种最前沿的教学信息,给我的品德教学指明了方向。

所谓的“核心素养”,它是教会孩子学做人,长智慧,过人生。我们的品德教学围绕着这一目标,有目的地选取更合理的教学资源,通过学科之间、课外内容的整合,真正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充满生气勃勃的一番新景象。

 

 

6.     温州培训有感

奉化市班溪小学  王娜

火车广播响起“亲爱的旅客,您已到达温州南站,祝您旅途愉快!”我平静的心绪顿时沸腾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温州这片土地,先前都是从他人的口中了解温州的情况,温州的经济在省内也是数一数二的,温州的物产丰富,总觉得她的一个既美丽有繁华的城市。但是一下车,我眼前的一片让我感到有点失望,但在公交车上温暖的一句“你把包放下吧,见你背的那么重的。”我对温州的印象一下子好了很多。

第二天就是紧张的培训活动了,两天下来,对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温州的人文素养非常好,一群群孩子天真可爱,文明礼貌,多才多艺,让我倍感欣慰。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琪老师的《我要去哪儿》和鲁婧婧老师的《浙江特产知多少》,以及江苏省特级教师陈萍老师的讲座。

第一节课就是张琪老师的《我要去哪儿》,她以六年级孩子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初中就学”问题入手,给孩子们展开了一系列活动,最主要的辩论活动。在活动中,张老师时刻尊重孩子的想法,课堂教学非常的开放,孩子可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变换观点和位子。从孩子的课堂表现中,让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课堂素质非常高,发言积极,逻辑性强,这都归功于老师的教学。本次的培训主题是课程整合,在这一节课中,张老师是把哲学和品德课堂整合起来,在哲学中多是以辩论为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孩子们深受启发,课堂的效率非常高。

听了鲁婧婧老师的《浙江特产知多少》,让我感受非常多。鲁老师的这节课整合了相当多的资源,如学科、知识、生活、学习方式等的整合。课堂中,鲁老师让孩子们了解浙江特产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宣传特产,让学生设计宣传的方法,这个环节整合了综合、美术、音乐等学科,让学生在品德课堂上接受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整节课的教学鲁老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微信来教学,贴近孩子的生活,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独特的创意,巧妙的整合,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真是独具匠心,也让我深受感触,我今后也应该多思考品德课堂教学,让孩子们更加喜欢品德课堂。

陈萍老师的从核心素养来谈品德课堂,让我了解到了核心素养指什么,课程指的是什么,不是教材也不是教学,而是教师。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的兴趣等方面,让我学习到课堂可以这样做。之前,我觉得我的课堂始终不能贯彻把孩子作为课堂的主人,听了她的讲座,我似乎又很大的感触,我知道将来应该怎样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还想多设计和运用情境教学,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那课堂才会越来越活跃。

温州的环境让我失望,但是温州的人文让给我佩服。



7.老师,你让孩子遇见未来了吗

奉化市居敬小学    黄吉

不要站在学科的角度而要站在教育的角度看问题,三年前第一次听池特的课,他就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理念。这次温州行池特的就是这样——我所坚持的那些教育常识的这句话又一次沉淀我心。如果这位品德学科的特级教师教给我们的仅仅是教学品德课的技巧,我想我只会心怀感激而定不会对这位衣着朴素其貌不扬的专家留下更多印象,但池特自信幽默气定神闲,从曾经他向我们我们讲述了他一个品德教师十年中那些有关信仰、课堂、阅读、旅行的事儿,回味着他所说的点滴,听着像他那简约、本真、深入的课堂,那份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夸张地说,我似乎成了虔诚的藏民。   

静静地听着池老师的课,没有精美的媒体,没有煽情的语言,但他却无时无刻地提醒、引领着孩子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渗透着教育孩子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的理念。和我们一起探讨:未来的社会是个这样的社会?那是一个更加人文的社会,科技主导的社会,快速变化的社会。未来的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不单单是培养所谓的听话的好孩子,千万不可忽视儿童的自由,思想自由,尊重多元,人格独立,只有重视学生思想自由的机会,他才可能成为自己的可能。

池老师就是这样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思索,从大自然中,思索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好教师才是决定教育变革的核心因素所在。的确,在教育体制不变的前提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本身。比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具备了怎样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观!
  
池老师不经意的话语却都在传递他对教育的独特看法。他说给学生幸福有尊严感的校园生活是教师最主要的使命之一。他说在分数和信仰之间,我选择中间地带。他说抱怨是没有用的,我对教育抱有希望和信仰。他说让我们多想想自己是孩子时候的那些事情,定会对孩子宽容很多。”……每一句都是这个睿智的男人对大教育观的领悟,每一句也都更值得作为师者的我们静心沉思。
  
活动已经结束,但忆起当日话语,仍清新鲜活。今日想来,这位前辈就像是行走在沙漠中的骆驼,不惧风霜,风尘仆仆。慢慢地走,慢慢地嚼……

 

8.给予“静默”促思辨

奉化龙津实验学校   王明儿

 两天不留任何空挡的学习日程,风格迥异的灵动课堂,智慧而接地气的观点报告,让此次温州之行收获满满。在感慨各位引领者对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独到视角之余,我更深深地为池昌斌老师的课堂所折服。

品德课程作为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热闹、形式多样似乎一直是课堂呈现的主旋律。但在池老师的课堂上,一切却又返璞归真了,简洁、静默,却时时迸发着思维碰撞的火花,安安静静地将课堂思考步步纵向推进,延伸至课外,甚至是孩子们成长中的人生。

在品德课堂里,确实需要存在热闹的场面,但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之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开。课堂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以静制动,使“静默”释放出灵性的光芒,给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美感。在课堂中精心设计一段“静默”,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深入地思考,学生的认识才会逐渐成熟、有个性。当池老师从三个方面认识了交通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并层层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后,池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黑板,这边是汽车的好处,这边是汽车的坏处,同学们当车存在时,他们必然会同时出现,我们需要思考,当我们的左手拿着汽车的方便,右手必须承受汽车带来极大的危害时,相信会引发的思考,一分钟,告诉我,你都想了什么?”老师静静地等待学生去自主感知,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短暂的凝神静思绝不是沉寂、冷场,恰是为形成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此时静静的思考之后学生的情感才会一下子迸发出来。课堂在“静默”之后变得动静相谐、有张有弛,从而展现出活动教学的节奏美。

再如,在课的最后,老师播放了一段美国的阿米绪人和丹麦人民绿色出行方式的资料,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又产生了深层次的思考:同学们,看黑板,解决交通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什么?是技术还是(人)?那么阿米绪人和丹麦人的生活给你们什么新的思考?听着教师深沉的讲述,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质疑:为什么一定要用汽车来出行呢?为什么不用绿色出行方式?这样的思考来自于教师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静默空间。

正如池昌斌老师自己所说:品德教学要让学生遇见未来的自己,我们每一位品德教师都应该为“发展”而教。在这节《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思考交通问题外,更重要的是生活、学习中对“如何思考问题”的思考,这是安安静静却有质感的课堂带给学生最有意义的价值。

 

 

9.让学生在课堂遇见未来

——听池昌斌老师讲座有感

奉化市西坞中心小学  卓碧伟

这次的温州之行对于池老师的课抱有很大的期待,一直都听同事说起池老师上课都有“非典型性因素”,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老师,总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去向学生表达他对于课程的理解。

但是当池老师上《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时,我还是被吓了一跳。在这么一节全国性的思品教学活动中,池老师的板书是那么的随性,甚至于连课题写歪了他都没刻意去更改。没有以往华丽的课堂展示,也没有五彩缤纷的课件衬托,池老师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紧抓“思考”二字,带领学生用心灵来思考,用真心来体验。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方能通过积极的的思辨得到全身心的感悟,最终构建新的精神境界。每一次我自己上品德课,总觉得品德课真的很难上,如何让孩子真正的在课堂上有收获,让课堂成为一个生长点,让孩子的良好品德从课堂出发,在生活中演绎。没有用心的钻研,没有深厚的功力,使自己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孩子的心灵之间肯定是不行的。当我听了池昌斌老师的讲座,感受了他的课堂,才真正感悟到,品德课是用心灵触摸出来的。在大力追求有效课堂的今天,池老师用自己一堂堂精彩的课例为我们诠释了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热闹喧哗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能引起大家深度思考,能够深入学生心灵的课,才是真正有效的好课。

虽然那天讲座临近中午12点,但在池老师风趣幽默,充满哲理和独特观点的语句中大家却一点都不觉得饿,反让我们觉得似乎还没怎么过瘾,大家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池老师不是在给我们讲课,而是在传递给我们一种教学信仰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尊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美丽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当课堂中,我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时,生命的美丽就会在那一句句充满感情的言语中,那无邪的眼神中、那天真稚嫩的神态中绽放出来!我想,作为一名品德课程的老师,必须怀着这样一颗心,这样一份情走进教室,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人本主义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