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山社区:歌声串起“异乡”与“故乡”的温暖和弦

2025-06-11 来源:小港街道竺山社区

6月9日上午,小港街道竺山社区社会组织大楼里,悠扬的《红莓花儿开》歌声缓缓流淌。初秀合唱队的队员们眼神专注,歌声中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这支以“歌声为桥,银发融情”为主题的合唱队,正用每周一上午的固定相聚,编织着社区里跨越地域的温暖纽带。

“我这辈子啊,和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说起合唱队的创立,73岁的孙秀英阿姨说道。这位出生在青岛,曾在新疆任教近30年的生物老师,退休后随儿女定居竺山社区,成了一名随迁老人。“刚来时人生地不熟,就想着能不能找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回忆起2010年那个春天,孙阿姨笑着摆手,“一开始就4个人,我自己掏钱印歌词、做本子,想着哪怕就我们几个,也要把喜欢的歌唱出来。”

小小的合唱室里,四张座椅围成圈,《歌唱祖国》的旋律第一次在这里响起。“那时候调子总跑,声音也不齐,但每个人眼里都有股子认真劲儿。”队员梁阿姨接过话茬,“孙老师不仅教我们唱歌,还张罗着找场地、定时间,她说‘唱歌不是任务,是让大家开心’。”从4人到20人,再到鼎盛时的50多人,合唱队的名气渐渐在社区传开——免费教学、氛围温暖,连弹电子琴的韩阿姨、吹笛子的李叔叔都带着“家伙事儿”主动加入,“就觉得这儿热闹,唱着唱着,邻里就成了一家人。”

如今的合唱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谱架上,20多位队员正跟着伴奏练习《绣红旗》。胡叔叔抱着二胡轻轻和音,陈阿姨踩着节拍轻声哼唱,后排的孙阿姨时不时停下,笑着纠正队友的发音:“‘线儿长,针儿密’,这个‘密’要带着点柔劲儿才动人。”场面里没有专业舞台的华丽,却满是岁月沉淀的默契——有人忘词了,旁边的手悄悄碰一碰;调子高了,众人便默契地放缓节奏,歌声里藏着的,是15年来相互陪伴的温度。

从红歌到民谣,从零散的兴趣小组到有模有样的社区文化品牌,初秀合唱队走过的15年,也是随迁老人融入社区的缩影。“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外来人’,现在每次来合唱队,路上碰到居民都会喊一声‘孙老师早’。”孙阿姨看着身边跟着练歌的13岁孙子,眼里满是欣慰,“小家伙从小在社区长大,比我还熟络呢。”如今的合唱队虽因年龄、身体等原因精简了人数,却更像一个“银发大家庭”。春季班即将结束,队员们正忙着筹备月底的汇报演出。

“合唱队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技巧,是‘心齐’。”孙秀英阿姨摸着泛黄的歌词本感慨,如今贴满了队员们演出的合影。阳光里,银发在跳动,笑容在绽放,初秀合唱队的故事,还在竺山社区的晨光里继续——那些关于热爱、关于陪伴、关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旋律,正随着每周一的约定,唱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1b66c1453c24818db770992c2acc2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