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举行“因为爱”彩丝带云南行活动报告会

2015-01-21 来源:北仑教育局












  1月18日下午,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举行“因为爱”彩丝带云南行活动报告会,近300名滨海师生、家长出席了本次报告会。报道团的每一位成员,深情地讲述了12月27日-31日,高中段师生一行45人携带募集到的书籍、衣物和资金,赶赴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宁利乡中学进行了公益支教助学活动的经历。

  学生自主委员会公益部部长杨溢同学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总体情况:在宁利中学支教助学的三天时间里,滨海师生一共向宁利乡中学捐赠现金12000元,图书331册,开设展示课22节,听宁利中学老师上课5节,搭建布置 “天堂鸟” 小型图书室一间;李娜老师发表了以“生活在那里“为主题的演讲,她从“那里是遥远的云南”、“那里是缪斯”、“那里是理想”三个角度入手,回顾了自己带领美术小组的同学,在乒乓球球台上运用丙烯颜料,启发宁利中学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创作的过程,大屏幕上演示的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作品,令人惊艳、赞叹,美术小组还连夜创作了十余幅以阅读为主题的画作,装点新落成的“天堂鸟“图书室。李娜老师深情地说:“我爱我的学生们,每一幅作品都是他们的精神专注和情感凝固,我们在那里传播着缪斯的恩宠,收获了田野的智慧。”

  报告会的高潮出现在学生交流对当地贫困学生进行家访时见闻的环节。吴易臻同学在谈到自己看到的景象时几次哽咽:“他们住的、吃的、用的都是些什么啊!房子是用木板垒起来的,晚上都能听到寒风呼啸的声音,像鬼哭狼嚎。进入屋内,发现他们为了挡风,用塑料布、旧报纸糊在墙上,这些塑料布和旧报纸随着一阵阵的冷风噼噼啪啪地发出响声,让人不忍再看。我在走访一个孩子的时候,发现他脚上的鞋子全是破洞,大冬天啊,薄薄的板鞋上到处漏风,像光着脚走的路上,孩子的父亲几乎没有劳动能力,母亲是个哑巴,一家人就靠着每个月60元的低保生活,他的要求只是能完成学业,别无其它。另外一个孩子的家里更加贫困,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发现他全家就只有两袋米,而这两袋米就是全家五口人全部的口粮,我很难想象,这日子该怎么过下去呢……”听众们跟随着吴易臻同学简单平实却直击人心的讲述,默默地拭去同情的泪水;孙璐萱同学更多地反思了自己,她说:“我问了他们一个愚蠢的问题——你们周末回家怎么放松?他们每天5点就在冷风中晨跑,周末在翻过三座山后才能洗上一个热水澡,这些热水还是要自己劈柴烧的……他们回家就会帮父母干活、照看弟弟妹妹……”“我们是因为命好,生在经济发达的宁波,父母能够为我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能在滨海国际合作学校读书,但是我们不懂感恩,不懂珍惜,肆意浪费自己的青春,不爱惜父母老师的心血,我们被宠坏了。”讲着讲着,孙璐萱同学泣不成声,这是她真情的流露,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黄钰博、孙嘉颢、应宛瑾、孙鹤铭四位同学带来了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听说宁蒗下雪了,你还好吗?你的单衣能不能顶得住寒冷?你的破球鞋有没有换过来?我很想念你……”一句句关切的问候和朴实的话语,饱含着孩子们的深情,久久回荡在剧院上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张朝霞老师发表了自己对公益活动、服务学习、感恩教育的看法,对滨海学子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这必将坚定我们滨海办学的理念,我以滨海的孩子为荣。”

  报告会结束,很多家长围在剧院门口,向工作人员了解此次活动收集到的贫困学生的详细情况,有十多位家长初步有了资助宁利中学贫困学生的意向,衷心祝愿这些孩子能得到社会的救助,顺利完成学业,走出大山,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随着对教育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学生的德性成长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福祉,更关系到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类未来的福祉,滨海国际从建校伊始就特别强调的公民教育,今天在孩子们身体力行社会公益活动中,已经显露出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他们对公益活动的看法时,声音虽然稚嫩,但语气坚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向“陌生他者”尤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表达仁爱之心,培育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服务精神,已经在滨海学子身上生根发芽。这样的孩子怎不令家长欣慰?这样的学生怎不令学校骄傲?这样的未来公民,怎不令社会满意?滨海国际必将继续以“五公”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努力让孩子们都成为有健全公民人格,遵守公德伦理,投身公益服务,参与公共事务和认同公理世界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