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恩中学校信息化工程研修扎实有效

2015-01-05 来源:海曙教育局


20141231201512,为期三天的跨年度校本培训暨东恩中学校信息化工程研修班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顺利结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部分班主任一行参加了本次研修班培训。

开班仪式上,东恩中学汪静校长做了动员讲话。她指出东恩中学是宁波市首批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希望本次培训老师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能更好地促进工作。

 本次培训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张际平教授、陈向东教授、马九克教授、周彬教授给培训班老师们授课。《未来课堂模式——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PPT微课程 微课教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等一堂堂精彩的课程极大地展示了未来智慧课堂模式及全新的教育理念,给老师们上了一道道精神的饕餮大餐。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既有教授专家课堂上精彩的理论报告,又有实地学校的参观考察,极大地丰富了老师们的教育管理理念,更新了教育观念,激发广大老师们改革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也增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新认识在培训中进一步清晰

      如何使信息化教育作用发挥最大化?如何使信息化教育由“要组织学”到“主动要学”的转变 ?如何使信息化教育技术更深度融合教育学科中去?如何使信息化教育推动现代化教育?带着这些疑问,老师们开始了学习和思考。在几天的培训中,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开启了思路,增强了对“教育信息化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的认识,进一步领会了为什么要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增强了对教育核心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三通两平台”,“三通”为: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内容建设与共享;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两平台”为: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技术可以对中国的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面对全球化复杂化的社会,人脑思维是远远不够,一定要人机思维,才能取得教育长远发展。所谓君子要善假于物,善借千里马,才能日行千里

教育新观念新思维在培训中提升

当前我们的生活中,技术越来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技术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基本素养。教师在课堂上要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要慢慢过渡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要向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人和技术的愈合,技术与技术的融合方向迈进。本次校本培训从专家引领,深度思考,创新意识培养,实践PPT课程及微课程操作及实地参观考察等一系列丰富的课程,大大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增长了见识。每一场聆听,每一次观摩,都让老师们如沐春风,发人深省,也让老师们深感自身的差距:面对全球智慧,学校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要善借、善用云计算技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彻底改变学校传统教育模式;老师不能只是讲知识的本身(书上和网上到处都有),而是要讲知识快速获得的途径和方法;老师在教学中要有算法思维、设计思维、批判思维、分层思维等各种现代思维方式,有这种思维的老师教出的学生一定是活在未来,而不是过去。

教育使命感在培训中认同

 通过培训,老师们不仅在思想上得到升华,业务上得到提升,理念上得到创新,视野上得到开阔,更重要的是深刻领会到自身使命的光荣和肩上责任的重大。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老师们感知要常存责任之心,把信息化教育抓紧抓实抓好;常保一颗进取之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在自己的学科中率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常怀一颗奉献之心,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己任,扎实工作,在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校园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习交流途径在培训中拓宽

 此次培训中,老师们聆听专家讲座,向华师大教授请教专业问题,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同时经过培训学习,老师们与专家教授互动频繁,拉近了距离,在培训中拓宽了学习的渠道。为以后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中找到了帮手。

 短短三天的学校信息化工程研修班培训结束了,老师们从新的角度和新的高度认识了现代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收获和启迪也是无止境的。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新的一年里,东恩人会不断凭着自己的智慧和专研精神,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和课堂的高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助力有效教学,打造现代化智慧校园。就如汪静校长所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层次变革。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在高起点上谋划,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内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