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慈城成人学校

2016-09-01

构建立体终身教育平台,服务多样社区学习需求

               -------终身教育理念下省小城市试点镇成校发展之路

宁波市慈城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慈城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西北部宁波市首批卫星城试点镇之一——慈城镇,慈城镇是一个具有1200余年历史的古县城,国家4A景区,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和3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8万,常住人口8.4万(2010年统计数)。

慈城成人学校创办于1979年7月,现有各类教职员工20人。1991年9月,经江北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慈城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2000年1月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增设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江北工作站;2000年11月又创建为宁波市首批社区教育学院(后又加挂镇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同时承担中共慈城镇委员会党校、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创业指导中心、慈城镇避灾安置中心等工作职能,是宁波市江北农民学校中心校。

一个近四十年历史的成校,在新时期坚持怎样的办学思想,如何实现新的教育价值?这不但是同类成校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近年来我们正在探索实践的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构建立体终身教育平台,服务多样社区学习需求

一、我们的使命

(一)新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新时期终身教育的发展方向。

成人学校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石,理应并且必然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地方的发展需求

2015年3月,《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宁波市终身教育迎来了法治的春天,使宁波市各级各类成校走上了依法治校、依法发展的轨道。

宁波市江北区将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终身教育核心内容,努力打造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团队。

作为学校所在地的宁波市慈城镇,从2009年11月获批首批宁波卫星镇,到2014年3月,获批为浙江省第二批新扩围的16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2014年8月,慈城与宁波其他20个镇入围国家住建部、发改委等7部委共同发布的最新一批全国重点镇名单。近年来,慈城获得的“国”字头称号有5项,分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年糕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第二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这为本区域的终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本区域的成人学校,服务多样的社区学习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地方社会发展,责无旁贷。

构建立体终身教育平台,服务多样社区学习需求,这既是我校办学思想,也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举措。

\"竹编体验

二、我们的行动——构建立体平台,服务多样需求

(一)支撑立体化,软硬皆施构平台

1、完善设施,提供硬件支撑

经过近四年的改建、调整,学校现有可用于各类教学的教室33间,其中多功能报告厅1间,多功能活动室(舞蹈室)2间,书画专用室1间,双向视频教室1间,计算机房2间(112台),全校共有计算机130余台,图书室、阅览室各1间,计有图书7000余册,报刊20余种(份)。同时还设置了技能培训实习室6个(中、西式面点制作、服装、汽车培训等),重点布设了“竹文化体验馆”。这些设施设备,为成人(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在各类社区活动、技能培训中发挥了应用的作用。

2、以科研引领队伍建设,提供软件支撑

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以教科研引领队伍建设,依据“管什么就研究什么”“从岗位开展研究”“以研代总”“以研促改”的原则,实现了“小成校、大科研”的局面,教师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内涵进一步深化。

近三年来,在各类终身教育教科研活动中,1个课件(微课)获全国一等奖;2个宁波市级社区实验项目顺利结题并新立项宁波市级社区实验项目1个;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省级论文评选中获奖1篇、宁波市级论文评选获奖5篇、江北区级论文评选获奖3篇;教师各类竞赛2人获宁波市级二等奖、1人获宁波市级三等奖;1个课程被评为宁波市级二等奖、1个课程被评为区特色课程。现应用于我校社区(成人)教育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共5个:慈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竹编织教材、服装短期培训教材、中式面点培训教材、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在教科研引领下,教师队伍不断优化,9位教师职称结构由“15中”优化为“18中”,中层管理人员本科学历率为100%.

(二)服务对象立体化,学习人群全覆盖

随着慈城由“镇”向“城”的转变,学习型社会建设变得更加迫切,因此,成人学校不能再只姓“成”,它必须是慈城社区居民的学校,是慈城的社区学习中心。

经过近4年的推动,学校终身教育服务对象由“以本地成年人为主”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既有青少年,也有成年人;既有幼小学生,也有老年人;既有健全求知者,也有残疾渴学人转变,实现了对小朋友、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人、残疾人的立体、无缝全覆盖,“活到老,学到老”。

近三年来,全镇社区教育培训均在54000人次以上,创建学习型社团72个,各类社区活动参与人数2800余人次,社区教育实现了学习人群全覆盖。

\"竹编体验_meitu_17.jpg\"/

(三)教育主体立体化,终身教育多力变合力

教育主体即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尽管在区级层面成立协调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终身教育工作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但是在基层如何使这一合力落地,是每个成人学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成人学校必须发挥属地广泛联系的特性,搭建平台,合力本地各种教育资源,为终身教育所用。

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使“合力”落地的:

整合1:充分利用学校在江北区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骨干地位,成功实现在我校挂牌“宁波市江北农民学校”,以此整合搭建了江北区农民培训平台。

整合2:积极履行学校社区教育担当,有效推动镇党校工作的经常化。自2013年开始,每年均开展慈城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开展村综岗干部、团干部、党建骨干等培训,组织村(社)干部外出考察、新党员宣誓,党校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经过积极争取,2017年伊始慈城镇统战服务中心(慈城镇社会主义学校)迁建我校正式起动,并得到江北区统战部的支持与肯定。

整合3:充分利用担当慈城镇劳动力培训部门便利,整合资源,以校为基础成立了“慈城镇创业指导中心”。

整合4:通过提供管理、场地等便利措施,聚拢各类教育资源。如企业退休职工活动、消防、社会维稳、农技推广、工商、财税、民政、社工等培训、讲座已在校常设,学习中心气氛更浓,学校也因此成为“宁波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纳税人学堂慈城分学堂”“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培训教室”挂牌单位,大大增强了学校终身教育能力。

(四)教学内容立体化,需求多样得满足

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作为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慈城镇,社区居民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如在慈城镇2013年、2014年人代会上,连续两年出现创办慈城老年大学的议案。作为地处由“镇”向“城”转变的慈城的成人学校,不能再只种“技能培训”一枝花,应有条件地、逐步实现“花儿朵朵”满园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我们正是抱着这种观念,逐步推动教学内容立体化,目前已实现既有技能培训,也有素质提升;既有特长才艺,也有学历教育;既有工作生产,也有生活指导,这种立体的教学内容设置,适应多样的社区学习需求,“活学活用,活用活学”。

近三年来,全镇社区教育形成以“双证制、扫盲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新市民培训数、农民培训、职工培训、特殊教育培训、老年培训数、青少年培训、学前教育培训”为主干、村(社)干部培训等各类专项培训为补充的课程结构,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五)教育场地立体化,终身教育影响大

终身教育面向社会各阶层人群,服务本区域全体居民,成人学校如果一味死守学校一亩三分地,是难以实现终身教育担当的。

我校所在地慈城,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和37个行政村,客观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去,才能“终身教育天地宽”。

为此,学校立足学校本部,扎实走出去,既在村民学校开办培训,也在田间地头指导技能;既在外校实施母亲素养工程,设家长讲座,也在公园搭台汇演,新老市民“共享同一片蓝天”,教育活动遍布全镇,终身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截止2016年止,全镇在各村(社区)有村民(市民)学校的基础上,共有标准化村民学校12所,开设村级农民技能培训点5个,设置老年大学农村教学点6个、老年大学社区教学点6个。教学场地的延伸,推动实现了“在家门口学习”,大大提高了终身教育影响。

三、我们的硕果

作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浙江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近五年来适应新形势需求,始终坚持“构建立体终身教育平台,服务多样社区学习需求”的办学思想,终身教育结硕果:

先后达标创建为宁波市江北区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宁波市高标准乡镇成人学校、浙江省标准化成校、浙江省社区教育示范学校,浙江省现代化成人学校。

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先后荣获浙江省巾帼文明岗、宁波市优秀劳动力培训基地、宁波市优秀基层党校、宁波市成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中国成教协会领导、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相继来校指导工作。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作,为终身教育发展再做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