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社区故事文化课程

2019-10-15

鼓楼街道自2013年开展社区故事文化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以社区故事为载体,构建以居民为主体的故事文化课程模式,每年召开一次大型的广场故事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故事文化课程的行列,提高社区故事文化课程的知晓度,扩展居民的生活空间,近几年来此品牌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获得了省社区教育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宁波市优秀教育培训课程二等奖。

  一、品牌项目主要做法

(一)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确定故事文化课程定位和目标

1.以社区故事为载体开展研究与实践。故事文化课程的课题研究从内容和实施途径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开展故事讲座为主的研究活动。这类讲座涉及内容广,比较受群众的喜爱。如“张苍水的故事”、“德孝故事”、“鼓楼美食故事”等等。二是表演类的授课模式,这类课主要是以传授居民一些表演的技巧以及舞台的经验等,如“表演的真谛”、“语言表达艺术讲座”、“写实表演沙龙”等等。第三类是开展的广场故事会。这类主要是大型的广场活动,以居民参与为主,内容为所学到的一些鼓楼社区故事为主,主要目标是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故事文化课程的行列,提高社区故事文化课程的知晓度,扩展居民的生活空间。

2.构建以居民为主体的故事文化课程模式。社区故事文化课程中的课题活动,是一个认知与实践、学习与探究相结合的过程,组织、指导居民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对社教工作者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参与课题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对居民来讲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这一课程的特殊的目标要求,把社区故事文化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简捷的活动方式,使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都能运作,广大居民都能参与,以达到街道开展此项课题的目的。

(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形成和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社区故事文化”课程主要是以鼓楼街道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原发型课程,课程内容具有鼓楼街道社区地域性和问题取向性。这些特征表明需求调研在社区文化故事教育课程研发中的的重要性。创建鼓楼街道社区故事文化课程,即围绕鼓楼街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借助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来表述道理,借事寓理,托事言志,使讲故事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建立和完善从挖掘和收集鼓楼故事开始,把收集的故事,按照名人贤士的故事;地名街巷的故事;历史文化传说故事分成三类(见社区文化故事课程表)。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实施以故事形式的非遗文化课程,形成系列,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读的小故事,既让居民了解了鼓楼的非遗文化知识,又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趣味,并能与非遗工作结合起来,增强保护和传承意识。

(三)以制度为基础,稳定“社区故事文化”师资队伍

为丰富“社区故事文化”的课程内涵,充分挖掘本地教育的优势资源,鼓楼街道还联合街道社教办、文化站、社区民间组织等多个部门,在“社区故事文化”特色项目实施初期,经过培养和挑选组建了一支“社区故事文化”课程师资队伍。邀请了一些从事历史和文学研究的退休教师,如宁海中学的退休校长徐良骥、东恩中学退休老师周达章,他们对社区教育非常热心,也曾参与鼓楼街道的《非遗大观》的编制工作,我们也将他们吸纳到师资队伍中。另一方面,在艺术表演课的老师选择上,因地制宜,邀请了街道文化站的周联盟老师(国家三级演员)和海曙区文化馆的孙瑞玲老师(研究馆员),二位老师从事多年戏剧创作和表演,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在拥有固定的师资力量同时,还加强与本地高校宁波大学的老师联系,邀请其作客座讲师。建立了一支由教师、专家组成的“社区故事文化课程”师资队伍,都有“社区故事文课程讲师”的聘书。这些老师认真备课,编写教材,不怕刮风下雨,不怕严寒酷暑,坚持为街道、社区的居民开设故事讲堂,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共开设社区故事文化讲堂四十几场,听众达到三千多人次。

(四)以社区活动为载体,发挥“社区故事文化”优势

1.把握故事特点,以精彩内容吸引居民

宣传鼓楼非遗文化。邀请到宁波市写作学会副秘书长,《甬上旧事》主编,曾参与我们鼓楼街道的《非遗大观》的编制工作的周达章老师为居民讲故事。周老师根据《甬上风物-鼓楼街道》、《记忆名城》和《让历史告诉未来故事会》三本书内容,概括性地向居民们讲述了鼓楼的非遗文化,故事内容从老墙门的故事,老街名的来历,老名贤的业绩,到老字号的故事,并从故事的选材的方法和原则做了论述。

传颂民族英雄事迹。在张苍水英勇就义日子即将来临之际,街道邀请原宁海中学校长、张苍水研究会的徐良骥老师,在张苍水故居的书房向社区居民讲述张苍水抗清故事,通过这堂故事课来深切缅怀英雄人物——张苍水。这次讲座还请来张苍水后人、张苍水研究会会长张诚,他对鼓楼街道通过故事文化缅怀英雄的讲座活动表示赞扬,并希望社区居民了解张苍水事迹后能将其传扬开来。

讲述月湖历史文化。邀请对月湖文化颇有研究的戴光华老师为居民们做故事文化课“月湖历史文化”。戴老师在本次故事课堂中着重讲了范钦生平和天一阁由来的故事,并现场播放他自己动手制作的影像资料,更形象地为居民讲解,使居民们听的简单易懂,津津有味。 

2.把握表演特点,用独特方式辅导居民

辅导舞台表演技巧。街道邀请来海曙区文化馆的研究馆员孙瑞玲老师为居民们开展了一堂社区故事文化课程——表演的真谛互动课堂。孙老师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戏剧系戏剧文学专业,多年来一直从事群众戏剧创作和辅导工作,活动先以居民们讲一段故事,朗诵一首诗,或者表演一首歌或一出戏开场,孙老师结合舞台表演的技巧和经验为其一一进行讲解。街道邀请了周联盟老师作了《社区故事文化表演艺术讲座》。周老师通过故事文化的语言表达、肢体表达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旁证博引,形象地说明了如何以更准确、流利、富有趣味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内容健康活泼,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感人故事。

3.把握民众特点,用舞台活动凝聚居民

为了在鼓楼辖区内营造一个“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的文化氛围,鼓楼街道在开办“故事文化课程”基础上每年召开一次大型广场故事会。2011年8月5日,在中山广场举办了一场“传播非遗文化,共享和谐鼓楼”广场故事会。2012年8月29日,在鼓楼永丰库遗址,开展“历史记忆 幸福映象”鼓楼街道第七届阿拉宁波广场故事会。2015.10.22:第十届阿拉宁波广场故事会——聆听海丝的故事;2016.8.12:“细数甬上风流人物”广场故事会;2017.8.11:第十二届阿拉宁波广场故事会——倾听、传递“爱”的故事;2018.8.7举行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时代新人” 广场故事会,迄今为止共举行了十三届故事会,广场故事员年纪最大的将近七十岁,最小的十岁不到,他们传唱广场故事会会歌,使听故事的人能深深体会故事中所蕴含道理和内涵,彰显故事文化的魅力,使社区故事文化深入人心。历届广场故事会上台表演的居民共三百多人次,聆听故事会的有五千多人次。

(五)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合力打造“社区故事文化”品牌

1.整合地域资源,深化“社区故事文化”内涵

鼓楼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是宁波市唯一仅存的古城楼遗址。相对地说,生居闹市的鼓楼,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城市居民利用夏天乘凉讲故事,相聚公园、桥头讲故事的文化行为较为普遍,也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传统文化既要古为今用,又要推陈出新。鼓楼街道开展“社区故事文化”课程,挖掘鼓楼的社区文化故事,把失落的、分散的家庭故事会、墙门故事会,重新组织起来,加以创新和扩建,并记录下来,为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也是鼓楼街道所有居民以及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这对于陶治城市居民的道德情操,提高居民的人文素养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整合品牌资源,形成“社区故事文化”特色

一是收集、创编了社区故事文化小故事。同时,又利用近几年与海曙区文化馆共同编印的几套非遗文化故事书节选作为教材,如《甬上风物-鼓楼街道》、《记忆名城》和《让历史告诉未来故事会》等。二是创立了社区故事会的标志性旗号。确定了社区故事课程后,鼓楼街道还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社区故事会,并以“阿拉宁波故事会”为旗号,朴朴素素七个字,既亲切又实在,富有乡情乡音的缠绵和新时代新韵的飘逸。三是创作了社区故事会的活动主题曲。“阿拉宁波故事会,一朵小花社区开,社区居民走拢来,阿爷阿娘请进来……(喊)“讲故事喽!”(还有一段抒情的小快板),这样的一个小小插曲,把居民来听故事的开心情绪,淋漓尽致地引发出来,可以平添故事会的热烈气氛。四是编辑社区故事会的故事专册。根据每期故事会主题的不同,每期出一本故事会专册,让听故事的人在听了以后还能回去仔细阅读,深深体会故事中所蕴含道理和内涵,以唤醒城市的记忆,让老宁波新宁波们,更加了解并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

二、 品牌项目的主要特色

(一)强调本土性,突出地方性

立足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故事文化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本社区的文化和教育发展需要,增进社区居民关注社会、融入社区,提升社区归属感。社区故事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根据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条件,社区的文化积淀不同,居民的学习需求、发展目标不同,社区文化课程开发也显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社区教育课程相对来说更能体现出追求现代化、国际化,体现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课程内容的层次、广度相对更精致、更多样。

(二)强调实用性,突出实践性

社区故事文化课程无需过深的理论知识,不是以学科的形式来设计,而是要直接满足本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群的学习需求,使社区文化教育切实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因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情操和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社区居民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实施中,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方式应是探究式的、实践式的,而不应是接受式的。

(三)强调动态生成,突出多元开放

强调动态生成,即课程的内容要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要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变化,课程的脉搏与人们的生活、社区的发展跳动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动态生成性。这种特点为社区居民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让社区居民体验到在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社区教育的人文关怀。与时俱进的动态生成也使得社区教育课程呈现出多元化的开放性特征。多元化体现在既可以采取授课、讲座、研讨、现场教学、电视讲课、网络教育,也可以采用社区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表演、竞赛、文娱、考察等形式;既十分关注文化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文化休闲的教育,又十分强调对社区成员道德的感召、思想的塑造和情感的培育。这种共享式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了高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更高,学习的成效也比较满意。 

三、品牌项目的推广与应用

(一)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层面通过立章建制来保护和传承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宁波市出台并实施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而从文化教育的角度,通过社区故事文化课程的创建和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保护和传承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鼓楼街道还举办丰富多彩的讲座,以鼓楼丰富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讲述了张苍水等历史人物抗清就义,讨饭墙门出将军、大白香象、瀑布成美酒、孝经等故事,从故事中理解古人崇“孝”的观念,明白孝敬父母、慈爱子女、夫爱妻顺、友爱兄弟、孝心爱心、和睦温馨的儒家思想,使到会的居民朋友们受益匪浅,这些都为传承鼓楼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推动了社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社区故事文化课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和满足人们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一致性。讲故事本来就是一项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成立社区故事会无非把讲故事从分散走向集中,从无序走向有序,将故事活动朝着有组织、有专题、有效应的方向伸延。二是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步性。大家看到,在林林总总的故事活动中所呈现的:歌颂英烈与故事,孝敬父母与故事,知荣明耻与故事,文明之星与故事,礼仪之邦与故事,读书有益与故事,珍惜生命与故事,反贪倡廉与故事等等,都和稳定社会和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戚戚相关。它的播种,它的收获,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和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凸现了文化品牌的争先意识

海曙区各个街道社区,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故事会则是鼓楼街道的文化品牌。“我为社区讲故事”、“要听故事到鼓楼”,这样的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在鼓楼得到了滋润,提出“既然是品牌,品牌要创新,品牌要过硬”,一种自强不息的争先精神得到了孕育。与此同时,当今不论是青山夕照现代老人,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还是莘莘学子的青少年,在故事演讲比赛中,争强好胜之心皆有之,一种为社区,为故事员的荣誉而争的自尊性,和集体主义的归属感意识也就应运而生。创建并实施优秀的、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导读性、渐进性和互补性的社区文化故事课程,正是繁荣地方特色文化,创建文化品牌的基本方法。加强社区故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是落实社区居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的根本。

(四)有效提升了居民的人文素养

鼓楼街道的社区故事会具有淳厚的地域特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在社区教育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充满着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调动了广大社区居民学习的热情。同时,居民参与也扩大了“社区故事文化”的影响力。近几年来,鼓楼街道积极引导广大居民广泛参与,使广大社区居民既成为了先进文化的受教者、享受者,更成为特色品牌创建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在潜移默化中,自强不息的争先精神得到了孕育,居民之间的相识、相依、相知、相助的好风尚日渐形成,居民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因此,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稳定的基础保障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民教育的重点所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有效提升了居民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所以政府部门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机构,对各民族、地方高校、民间机构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积极创造条件,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从民间走向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