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慈溪市新浦镇成人学校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2024-11-01
慈溪市新浦镇成人学校立足乡村,以“才泽海韵,智润新浦”为办学理念,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为办学宗旨,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学习需求为办学目标,坚持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者、新科技新信息的推广者、“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践行者,积极开展教育资源整合和培训项目开发,搭建社区教育终身学习平台,以“海韵公益课堂”为载体,以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大棚葡萄”为突破口,以“农教文旅融合”为发展策略,在“富口袋”“富脑袋”二个维度入手,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乡村振兴添动能,助推共富共美新农村建设。
一、培训项目方式与特色
1.强化服务功能,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学校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过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综合服务,把实用教育与学历教育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技术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大型农场主、零星种植户、农场雇工、电商营销人等的不同特点与需求,灵活开设培训班,把课堂开到示范基地,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逐步实现技术培训的精准服务,不仅提升农民综合素养,而且让培训项目真正成为农户致富项目。培育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共富共美。
2.围绕主导产业,实现标准化技术全覆盖
学校与涉农部门紧密配合,大力推广大棚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和大棚葡萄新品种引进试种。实现标准化技术培训全覆盖,包括大棚设施栽培的生长期管理、温湿度控制、枝蔓和果穗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包装、质量与安全等标准化要素,推广定枝、定稍、定穗等量化栽培模式,为大棚葡萄种植提供技术服务。
(1)开发教材:编印地方特色教材《大棚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现已经升级到第二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内容表现科学规范,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同时制作时长配套实用光盘,以简明的教材引导,实现理论、实践、知识、技能的有机整合。
(2)精准服务: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大棚葡萄栽培实际需求,实施“大棚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轮训,开展“绿证”、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知识更新、高素质农民等专项培训。运用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网络课堂等形式,采取集中学习、实习实训、观摩交流、农技咨询、指导服务等方式,以高校和市农业局、市葡萄专业协会及镇农办专家为技术支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定期邀请省内外葡萄专家前来授课,组织葡萄种植大户赴外出考察学习,田间地头课堂,丰富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培训效果显著。
3.坚持以人为本,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
遵循农民教育规律,组织实施教学培训工作,由市农业局、镇科协、镇农办、葡萄专业协会提供技术服务,把村民学校、实训基地作为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立足点,广泛开展大棚葡萄生产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经营管理知识、电商营销技巧等专项培训,从提高种植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增强市场意识和销售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培训800人次以上。
(1)项目引领:先后开展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项目、教育助农项目:大棚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丝瓜络高产栽培技术推广。
(2)科技赋能: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王世平教授、浙江省农科院吴江研究员等的指导下,开展盐碱地葡萄大棚立体式草莓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基于根域限制的盐碱地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葡萄设施栽培农旅融合等农业科研,为乡村振兴强动能。
(3)可持续发展:这几年,从“科学种植”逐步升级到“控产提质”。亩产量得到控制,品质逐步提升,实现错峰上市,品种上早、中、晚结合,改变过去“巨峰”一家独大的局面,抢占新品种价格红利期。新增了阳光玫瑰、浪漫红颜、妮娜皇后等葡萄新品种栽培关键技术、大棚种植数字化管理、电商营销技巧等内容,还尝试葡萄草莓大棚套种、葡萄西瓜大棚套种、大棚柑橘类、丝瓜络高产栽培,助推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擦亮葡萄经济名片,开启产业融合发展新篇章
在大棚葡萄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走“农业+旅游”的生态发展新业态,开启产业融合发展新篇章。以“慈溪葡萄节”为媒打造品牌,整合果蔬采、农家乐、海塘文化等资源,“摘葡萄、品海鲜、游海塘”,打造新浦海韵风情旅游线(已获评省级美乡村风景线)。以葡萄主题公园(一帆农场)为中心,风景宜人,集葡萄生产、新技术示范、品种展示、休闲健身、观光采摘等多功能于一体。有葡萄品种园、葡萄文化展示厅、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还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建立良好科研合作,是科普游、研学游的好去处。
二、培训项目亮点与创新
1.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从提高种植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增强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销售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一大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实现了从“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角色转换。
2.实现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通过标准化栽培和控产提质管理,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区域种植和规模生产的果品商品基地,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形成了慈溪最大的葡萄种植乡镇,拥有大棚葡萄栽培面积1.5万亩,其中六塘南村周边以连片3000余亩的面积成为全省最大的连片大棚葡萄种植基地。全镇葡萄年产量2万吨左右,销售旺季,每天有超过100辆冷藏车将新浦葡萄发往北京、辽宁、广东等地,葡萄产业年产值超2亿元,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新浦镇也一举进入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行列。
3.促进了葡萄产业规范发展
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对葡萄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产地认证,已有无公害产地认证2家,绿色产品2个,慈溪市知名商标1只,“黎阳”“三北田野”等注册商标5只,形成地方品牌。现有工商登记的规模葡萄种植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37家(农合联数据),实现了抱团发展的目标,标志着我镇葡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销售市场进一步打开,产品远销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内蒙古等省市。进一步带动逍林、胜山、桥头、崇寿、杭州湾等周边乡镇农户种植大棚葡萄。新浦部分葡萄种植户开始走出浙江,到江苏等地承包土地种植葡萄,开启“葡萄+”农业飞地模式。新浦人实现了“富裕梦”,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联农带农效益突出。
4.拓展了成人教育内涵发展道路
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共富共美。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进程中,学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乡镇成人教育的服务功能,促使教育与社会高度互动和紧密融合,满足农民教育的需求、文化的需求、发展的需求,使教育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真正达到开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结富民之果的目的。学校农民教育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浙江省现代化学校(2022年);
(2)国家级特色培训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全国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育基地(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3)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特色课程:《大棚葡萄栽培技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4)浙江省成教品牌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浙江省教育厅);
(5)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葡萄设施栽培农旅融合(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6)宁波市社区教育品牌项目:海韵农家课堂(宁波市教育局);
(7)宁波市社区教育重点实验项目:《集团化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训的实验》;
(8)宁波市教育助农项目:盐碱地葡萄大棚立体式草莓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宁波市教育局);
(9)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项目:丝瓜络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宁波市人民政府)、大棚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宁波市人民政府);
(10)宁波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基于根域限制的盐碱地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宁波市科技局);
(11)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地方特色教材研发项目;《大棚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宁波市教育局);
(12)另有多个课题、论文案例(调研报告)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三、培训项目的发展与展望
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让农村劳动人口多掌握一门新技能,多一个谋生的新门路,添一些致富的新机遇,“富口袋”已经初有成效。在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大背景下,“扩产增量”已经不合时宜,“控产提质”才是可持续的方向。要从科学种植→质量安全→扩产增量→控产提质:葡萄新品种引入——实现错峰上市,抢占新品种红利;种植管理数字化——降低劳动力成本,实现提质增效;大棚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大棚附加值。接下来的农民培训重点是:开发新的农民培训项目——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大背景配套,不能只局限于大棚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粮食作物种植培训、海产品养殖也要跟上;农教文旅融合与产品深加工——形成一个完整的葡萄产业链,树牢乡村振兴共富共美新标杆,走出“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徐州调研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过程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实现精神文化层面的共同富裕,是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富共美新农村的关键。“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是我们成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共富共美的更高层次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