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国际成功举行全国儿童文化论坛:我们在寻归现代教育的伟大传统

2014-06-13 来源:北仑教育局

  一、我们在寻归现代教育的伟大传统

  6月5日上午8点,宁波滨海教育集团大剧院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路儿童教育精英汇聚于此,参加由新教育研究院和宁波滨海教育集团举办的“瞻望新轴心时代——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化高级论坛”。本届论坛通过教学观摩、专家演讲、文化沙龙、艺术表演等形式,在2天内展示滨海国际学校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美好景象,发表海内教育与文化名流关于传统文化与儿童教育的真知灼见,为促进基础教育变革搭建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平台,深入探讨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中外传统文化及其教育意蕴,理性思考并正确评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尤其是儿童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多元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

  北仑区人大副主任丁素贞女士致辞

  北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胡小伟先生致辞

  北仑区人大副主任丁素贞女士,北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胡小伟先生,北仑区人社局副局长罗姬娜女士,北仑区财政局副局长陈建平先生,北仑区民政局副局长徐星际先生,宁波滨海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单亮先生,北仑区春晓镇政府副镇长郑维杰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舒宪先生,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子涵先生,知名教育专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先生,著名教育思想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铁芳先生,苏州大学教授、陈国安博士,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昌明基金会理事长、翔宇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著名教育专家、深圳教科院教研中心主任赵志祥先生,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褚树荣先生,著名美术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陈铁梅女士,著名历史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王雄先生,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郭初阳先生,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张齐华先生,著名科学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曾宝俊先生,著名数学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胡赵云先生,宁波外国语学校校长刘飞耀先生,宁波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陶志琼教授,宋芸芸教授,宁波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吴小鸥博士,央视音乐频道制片人、总导演谢冬娜女士,深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精品传媒总裁荆林野先生,《教育家》杂志副主编姚曦先生,江苏科技出版社李菁女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学院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余雷女士,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王胜博士,知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爱华女士,扬州市名校长、杨州梅岭小学校长陈文艳女士,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监理专家和培训主讲导师、重庆市中华路小学校长王丹女士,大兴安岭地区老师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隋桂芝女士,宁波日报、东南商报、现代金报、北仑电视台记者以及来自区内外各教育局专家、各兄弟学校的老师和家长6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全体与会人员奏唱国歌仪式及滨海国际特有的平祈福仪式之后,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区人大副主任丁素贞女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她在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光临论坛现场,为滨海教育集团发展共谋大计之后她回顾了宁波北仑地区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并即兴朗诵了宁波方言童谣《十二月歌》,进而指出弘扬民间民俗文化是革新儿童教育的源头活水,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胡小伟局长在致辞中代表北仑区教育局再次对论坛嘉宾和媒体记者表示了衷心感谢,他进一步阐述了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在传承历史、开启未来中的重要作用,呼吁抵御现代化狂飙突进的浪潮,重寻民族文化之根、守护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宁波滨海教育集团李庆明总校长从“风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入手,以一首文采飞扬、气势磅礴、意蕴悠远、韵味十足的长诗,向各位嘉宾发表了他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挖掘民俗资源、革新儿童教育的真知灼见,引来全操场雷鸣般的掌声,“瞻望新轴心时代”——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化高级论坛”论坛正式开幕。

  二、古意斑斓的课堂

  6月5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后王雄、郭初阳、褚树荣、胡赵云、 赵志祥、张齐华、刘飞耀、曾宝俊、陈铁梅等国内著名的特级教师和新生代领军教师与我校李庆明校长、周良华、陈佩玉、徐钟琴、杜艳红、殷光举等15位教师围绕“儿童”和“民俗”主题,向前来参会的几百位嘉宾们呈现了15堂内容涉及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部三个学段的语文、哲学、数学、科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精品教学展示课,一时教海泛波,风光无两。

  王雄 高中语文 《追寻儒雅生活》

  王雄,著名中学历史教育专家,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专家,江苏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远程研修专家组专家,阿福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

  王雄老师说孔子,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有关孔子的名言出发,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评价的角度各有侧重,从外貌、从历史地位、从品德操行等等。王老师由此给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四个维度:内容、方法、合理性和影响因素。此后全堂以“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贯穿始终的问题。从儒家源流,班固的《汉书》到胡适的《说儒》,旁征博引,指出古今不同的人对于儒学如何应运而生的不同思考;再到汉代关于孔子的叙述,从周于同的《孔圣和朱熹》出发,结合对学生的提问,指出儒家在汉代的地位。那么,为什么同一个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给予他不同的叙述和评价?这一阶段,学生的讨论加上老师的图片展示,从孔圣先贤的孔庙到文革中的打倒孔家店,学生最终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从学术角度的,时代背景角度的,也有从政治角度的。课堂最后回归到对历史人物的叙述,指出历史的多镜像、多变性。全堂课王雄老师的渊博学识、严谨的追问、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给学生、也给在场的听课嘉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郭初阳 高中语文 《九月》

  郭初阳,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曾就职于杭州市外国语学校。与蔡朝阳、吕栋合称“浙江三教师”。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

  语文新锐教师郭初阳讲海子的《九月》。一首乍一看似是文字游戏,堆砌意象的诗歌,在郭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有了天马行空的解读。本堂课以《九月》的朗读开场,之后由马头琴的音乐欣赏入题。郭老师以“呜咽”一词的定义出发,一问学生此诗的情感基调,学生答曰“悲伤”。郭老师进而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引出李白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二读《九月》,从“快乐的作品”角度出发。从哀到乐,背景音乐从悠扬沉重到欢快活泼,学生的朗读也情景乐交融,颇令人动容。第二大部分的教学以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入手,为学生呈现了诗歌视觉化的背景效果。第三部分的深度剖析,郭老师以如何理解“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为问题,展开了对于“野花”、“草原”等核心意象的解读,中间更穿插有学生的现场作画,以画论诗,新颖别致,别开生面。最后,郭老师结合凯撒的名言“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为模板,从诗歌的动觉层面重新审视了“我目击,我归还,我打马过”的情感表达。课堂最后在周云蓬的歌声中结束。诗歌诗歌,以诗为歌,诗者歌也。

  褚树荣 高中语文 《秋声赋》

  褚树荣,著名中学语文教育专家,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正教授级高级教师,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台州学院兼职导师,连续5届聘为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评委。2011年北京语通学人教育科技中心根据2001年-2010年国内“公开课”和“主题报告”主讲人的数据统计,褚树荣被确定100个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活跃人物之一。

  褚树荣老师上《秋声赋》。全堂课以赋中欧阳修的三声叹息“异哉”,“悲哉”,“嗟乎”为主线,从秋的摧败、秋的肃杀到哀叹自身命途多舛,对全文做了结构上情感上的梳理。全堂课以伤秋名句的吟诵开场,引出“赋”的定义。一问学生此文的文体是韵文还是散文。期间作为铺垫,要求学生圈出文中押韵的字。褚老师循循善诱,虚怀若谷,总能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你很聪明”、“你很懂得推论”、“你再次强调了前面一位同学的观点”。其耐心和人文关怀给在场的老师留下深刻印象。期间褚老师作为教授级教师,引经据典,从刘壎的《隐后通义》到吴楚材的《古文观止》,从钟嵘到叶嘉莹,我们总能听到“这位同学的观点恰与我们的一位知名学者或先贤的观点相合”。 褚老师的博学与谦和的气质修养足立讲坛,当为人师。

  周良华 高中语文 《孔子与诗》

  周良华,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宁波市名教师,文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从教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语文教育的人文理想,在教学上,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张愉快教学的原则,追求散文化的教学风格,讲究课堂教学的效率。

  周老师以“《诗》从何时开始称为《诗经》”的问题开场,指出现今流传《诗经》的来源,从焚书坑儒的故事讲到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来源,娓娓道来,堪称博古通今。之后周老师引用《论语》中《阳货》篇、《学而》篇、《八佾》篇中关于《诗》的评价和描述,指出孔子如何对《诗经》推崇备至。进而提问:为什么孔子推崇《诗经》?曰“思无邪”。课堂的第二部分具体介绍《诗经》的分类、来源,指出孔子编辑《诗经》的故事,点明仁、礼、乐密不可分,孔子也是个伟大的音乐家。课堂的第三部分讲何为“兴于《诗》”。具体为学生呈现了《诗经》中的名篇《关雎》和《蒹葭》,再问学生爱情诗为何能“兴”?通过学生回答,总结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周特不愧为《论语》大家,对于孔子其人其言的解读丝丝入扣,妙趣横生,学生喜闻乐见,迫而发思。

 

  陈佩玉 高中数学 《兔子问题》

  陈佩玉,中学高级教师,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曾获浙江省丽水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第一名,多次荣获市数学竞赛优秀指导师,丽水市首批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教学极富逻辑性,兼具文化味。

  陈老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兔子问题”。全堂以大兔子生小兔子的问题开堂,引导学生多路径解题。从小学生的按月排列,到高中学生回答的按大兔子、小兔子的对数分开排列,引出数列:1,1,2,3,5,8,13,21,34……陈老师进一步让学生归纳出该数列的抽象公式。同时指出不同情况的分列,并进一步介绍了该数列的来源。此后陈老师进一步介绍了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斐波那契数列。课堂的第二部分陈老师通过限时运算的游戏引导学生总结出了10个斐波那契数的加和运算规律。全堂以一个叫Laiden的太阳能电池板的13岁发明者的故事结束,鼓励学生应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规律,并付诸创造。陈老师的课堂化数为美,引人入胜。

  胡赵云  初中数学 《探索勾股定理》

  胡赵云,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衢州学院特聘教授,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指导教师,倡导“感悟为先,思维为本”的教学主张。

  课堂上,胡老师从学生小学时学习的特殊三角形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殊三角形的角与边有什么特征,进而提出问题——“对于直角三角形而言,三条边之间具体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入本堂新课的学习。在课堂中胡老师借助从简单的特殊的三角形入手,借助网格、拼图,循循善诱,带领学生猜想验证,并归纳总结出勾股定理。然后通过一些相关练习增强学生对于勾股定理的应用,最后讲述了古今中外四百多种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以及一些文化方面的知识,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升华。

  教学设计中胡老师采用讲、看、思、问、做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激趣、质疑、实验、活动、交流等环节,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并经推理论证,学生取得了勾股定理的新证法研究成果,一些新思路延伸到课外研究。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证明的认识,而且学生从中获得了利用已知探求未知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创新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刘飞耀 初中语文《诗与迷》

  刘飞耀,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外国语学校校长,宁波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宁波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

  刘飞耀老师的课堂如诗歌一般,饱含深情,一咏三叹,激情澎湃;又如谜一般,让人猜不透这位抱玉握珠,金声玉振的先生到底客从何处来,莫不是天上谪仙,地上宋玉?正如他今日课“诗与谜”,诗谜同源,诗中有谜,谜中有诗。他的声音将听众们都带入了一个华丽的交响乐殿堂,那里有文字组成的音符,有诗歌谱成的旋律,有小乐手们错落有秩的回答,有听众们内心激起的波澜,随着语调的起伏和外围材料的适时出现,令人时而沉迷,时而明朗。他又如一名催眠师,让孩子们在诗与谜的交响中入梦,又将他们内心深处的诗意唤醒。他在台上谈笑风生,收放自如;他在台下慧眼识珠,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到极致。   

  诗高于谜,刘的诗歌朗诵如四月的春风,于无声中让众人知道诗歌之高雅,优美,意味深长。从古希腊的斯芬克斯到华夏春秋的狩猎,从居高声远的鸣蝉到一树梨花落晓风的鹭鸶,从舒婷的思念到向明的控诉,古今中外,博采众长!课堂最后两首学生的佳作,在悠扬的音乐中,耳朵和心灵又享受了一道饕餮盛宴。“盛宴”过后,大家意犹未尽,无奈时光短暂,只剩下唇齿间的赞叹和心中刘先生天籁之声的回荡。所幸,还有那语言的种子早已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地种下,并会在他们将来的生命中发芽,开花,结果。

  杜艳红 初中语文 《妖之魅》

  杜艳红,文学硕士,语文新锐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曾获宁波市海曙区教坛新秀一等奖,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从教以来,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文学教育的探索,追求清新典雅、素朴沉稳的教学风格,深得同道认肯。

  众人期待的文学阅读课《妖之魅》在初中微格教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整个会场座无虚席。作为一名语文新锐教师,执教者杜艳红老师的这堂堪称“另类”的语文课带领704班同学走进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聊斋》世界。

  课堂伊始,孩子们的思维被一个“异”字点亮,随着奇异、诡异、神异、灵异、怪异、异想天开等词语像涓涓细流从孩子们口中流淌而出,大家的思绪已经飘向了神灵鬼怪的异类小说中。如果说情节、人物、环境是解读小说的必要要素,杜老师的这堂课则一反传统,索性将这些要素的剖析早早呈现给了大家。如何欣赏人狐恋故事中的明珠《婴宁》成了这堂课的最大悬疑。究竟用什么方法欣赏异类小说才能得其神韵?究竟怎样的阅读技巧一旦掌握就能在日后的同类小说解读中举一反三?杜老师在解读方式的选择上下足了功夫。随着心理学大师荣格的出场,原型批评理论的引入,课堂剑走偏锋,渐入佳境,高潮迭起。杜老师用面具、阿尼玛、阴影三种原型分析指导学生解读小说《婴宁》。娓娓道来的叙述、亲切温和的语言、自然流畅的互动让陌生的三个专业术语渐渐走进学生心理。贴合情节的设计、巧妙新颖的提问、耐人寻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魔力女性阿尼玛的魅力,爱花、爱笑的细部赏析更渲染了阿尼玛的魔力特性。

  这堂阅读交流课大胆地选用曲折离奇的文言小说人狐恋故事作为阅读素材,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创新运用原型分析指导学生欣赏异小说,又从方法指导的角度教会了学生阅读一类书,听课的师生从耳目一新的创意体验中表示原来语文课还可以上得如此与众不同。

  李庆明 初中哲学 《俗得可耐》

  近年来,李庆明校长着手针对高中及以下儿童而开展的哲学课新课程实验,就任滨海国际总校长后,时刻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亲自给学生开设哲学课,今年春季开学后,李校长的哲学课实践开始了,虽学校诸项工作繁重,但他依旧坚持每周分别给滨海国际601班和901班的孩子们开设2节哲学课,内容涉及自由“平等”“文明”“童年”“爱情”“幸福”“智慧”“知识”“语言”“生死”等层面的内容。李庆明校长认为,孩子也有哲学思考,关键在于怎么激发学习兴趣。每个孩子对世界都有哲学式的好奇,他们可能很早就对幸福问题、生死问题、美丑问题、善恶问题有了较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思考的能力在他们进入了俗态的成人生活、社会生活之后就有可能退化。早期而适量的哲学知识普及,可能会从小就给孩子种下一个独立思考的因子。而倘若哲学天赋并未被开发,长大以后就很难重新拾回。传统的哲学教育都太过执拗于“冷哲学”,因此哲学课经常出现大段抽象概念、抽象名词,而一些哲学读本也仅仅纠结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讨论中。其实,哲学不是僵死的概念体系,不是墨守成规的理论堆砌,它严谨、庄重,但同样不失诗意和美感,我们并不是只有照本宣科的方式才能传授哲学。他曾用谐趣、富于童真的方式给一些高中学生上哲学课、思想课,结果发现学生并不排斥那些“幼稚”的读本和授课手段,反倒一直处于活跃轻松的氛围之中。

  这堂课题为“俗得可耐”。李校长让学生用宁波方言朗读两首北仑民谣,又让学生比赛用最土的话翻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激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阵阵欢笑声中,李校长从弹弓讲到古时候的裸葬风俗,从葫芦讲到先人的原始崇拜、生育崇拜,再讲到民俗文化的三大分类。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举手提问。随后,全班学生就传统文化是存是亡展开了辩论,有人认为传统代表过去,既然有更先进的文化,就应该被取代;有人认为对待传统文化要具体分析,该淘汰的就淘汰,该保留的就应该保留。

  陈铁梅  初中美术 《从剪花娘子到马蒂斯》

  陈铁梅,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审美人生教育”倡导者,江苏省东洲国际学校副校长。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次全国美术评优课一等奖。坚信美术能给儿童带来超越知识与技术的审美人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美术潜能,并努力使之成为“儿童时代不能错过了的东西”,坚信艺术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导师而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播者。

  在陈铁梅的美术课堂里,陈老师带领学生从中国民间的剪花娘子拜访到西方剪纸大师马蒂斯,从时间、空间的纵横交错中感受剪纸艺术的波澜壮阔。学生在陈老师娓娓道来中触摸与感受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中外剪纸作品,从线条的缝隙中闻到了生活腾跃的气息,在图案的色彩上抚摸到了艺术永恒的魅力。

张齐华 小学数学 《平均数》

  张齐华,著名小学数学教学专家,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工作副校长,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数学文化教育探索者,著有《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

  张老师的课堂灵动活泼、生动有趣,篮球比赛的情境创设贯穿始终。课堂一开始张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参与到自己的投篮比赛,用可爱俏皮的语言不断激起孩子的乐趣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在游戏之中悄无声息提出“平均数”数学问题。继而和孩子们亲切的交流和探讨中,引导孩子们积极联系生活,让每个孩子都在活跃的气氛下参与到思考活动中来。一节特别的数学课有欢声笑语,有沉默思考,有奋笔疾书,加之层层引导,步步深入,让小朋友对平均数有深刻的认识与感知,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无不体现着数学的生活气息和逻辑魅力。

 

  徐钟琴 小学语文 《笑话连篇》

  徐钟琴,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江西省小语会会员、江西省小学语文试题库专家,先后获江西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市级优秀教师等荣誉,被中央电教馆授予“优秀电影课实验教师”、全国小语会授予“全国课题实验先进个人”称号。

  走进《笑话连篇》的课堂前,这节小学语文课的课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而徐老师就为孩子们和所有来宾奉献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笑话”语文课。“小手帕一挡呀,小脸大变样”,充满童趣的变鬼脸游戏为“笑话课”奠定了欢快的基调,接着小明同学的出现带领了大家走进笑话的乐园。课堂上徐老师连讲带演,把小明生活里哭笑不得的糗事一一呈现,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而欢笑之后,徐老师不禁提问孩子们——笑话为什么会好笑呢?小鬼头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徐老师引导下,他们开始发现笑话原来源自于生活的不和谐,而这个发现就为笑话的创造找到了突破口。课堂从这一刻开始被孩子们占据了,他们开始说笑话,讲笑话,甚至开始创作笑话,在这些过程中感受到简单笑话背后还具有悠远的历史和神奇的魔力。

  特别的小学语文课凝聚着徐钟琴老师对教育改革的深刻理解、对孩子发展的深切体会以及对教学内涵的深度剖析,足可以点亮孩子心灵中那束与众不同的光芒。

  曾宝俊 小学科学 《传统益智游戏里的理性思维》   

  曾宝俊,著名科学教育专家,江苏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具有理性而富有诗意的教学风格。

  这是一节动手实践的科学课,更是一节展示传统文化智慧的体验课。曾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同学们在中国传统游戏“四拼魔方”里挖掘古人的理性思维,在益智的动手实践中学会冷静观察、积极发现、善于分类、敢于比较,最终得到完美的配对答案。七巧板的千变万化、孔明锁和鲁班锁的四两拨千斤、华容道的错综复杂在曾宝俊老师诗意的叙述中另学生们大开眼界,在理性的科学实践课堂中获得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深邃的智慧。

  赵志祥 小学语文 《古诗的节奏》

  赵志祥,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深圳市教科院教研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资源开发项目首席专家。

  继上次为六年级学生奉献一场精彩绝伦的“古韵对联”后,赵老师再次为大家展现一节“妙语解颐、妙趣横生、妙不可言”古诗吟诵教学课——《古诗的节奏》。课堂伊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用充沛的感情朗诵起《月夜忆舍弟》、《枫桥夜泊》和《登鹳雀楼》来,虽然获得来宾们的阵阵掌声,但赵老师却给了一个硕大的“NO”。同学们心中强烈的疑问被激起,随着赵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神奇,大家进入了奇妙的古诗词吟诵的世界。古诗有“平长仄短韵字延”的节奏,更有无旋律之“诵”和伴旋律之“吟”的区分,而深沉冗长的吟诵过程中更是强调用所有的感性代替世俗的理性,将情感保无保留地付诸于一词一句之中。赵老师吟唱的古诗乐律齐整、古韵绵长,仿佛见一哀愁沉寂的读书人在月色下感慨万千人生,令在场之人无不动容,足见赵志祥老师深厚的国学功底。整节课在童趣中、在灵动扎实的“漫画式”教学氛围下感受古诗吟诵背后传统文化的力量。

 

  《“半斤八两”》 小学数学  殷光举

  殷光举,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优秀数学教师,浙江省首届五星级青年教师、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浙江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和浙江省小学数学高端班学员。经过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简约、严谨、灵动、求新”的教学特色。

  殷老师的数学课在别开生面的传统历史中开始,同学们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感受着要追溯至秦朝统一度量衡时期的历史,在元代朱世杰在《算学启蒙•总括》体会斤两换算的奥妙。沿袭着《九章算术》的古老算法,学生们在纸笔上练习与实践着并寻找着古人的理性与智慧,最终将繁复的数字整齐安放于每个古老的单位之前。

  课堂是教学者的舞台,学习者的练兵场。不同学科的思维在此碰撞交融,唯其不变是美。此美在于虚怀若谷的循循善诱,在于年少轻狂的独特解读,在于博古通今的视角,在于一丝不苟的治学,更在于学生们的乐学好学和善学。大气婉约,新锐锋芒,大哉乎此三尺讲台!

  三、唱响风雅颂

  作为本届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宁波滨海教育集团师生艺术团近200名师生精彩呈献的《风•雅•颂》文艺晚会在与会嘉宾的期盼中璀璨开场。整场晚会从“风”、“雅”、“颂”三个篇章。第一篇章“风”,即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风”这一篇章由民俗舞蹈《十二生肖》、童谣吟唱《十二月歌》、非洲舞蹈《森林物语》、群口快板——《绕口令》四个节目组成,荡漾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迸发着原始的生命冲力。开场歌舞《龙腾狮舞》后,滨海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带来了民俗舞蹈《十二生肖》,孩子童真可爱的表演引发大家阵阵欢乐的笑声;当孩子们念起宁波老话童谣《十二月歌》,我们记忆深处儿时的记忆瞬间翻涌而出,很多人都跟着小朋友的表演轻声哼起儿时熟悉的童谣;非洲舞蹈《森林物语》则给观众带来另一种蓬勃的朝气;由知名相声演员荆品先生创建并亲自指导的学生说唱团的演员门为大家带来群口快板《绕口令》,充满节奏的快板震撼全场。

  第二篇章“雅”的节目尽显学校典雅、高贵的精神品味。李庆明校长与几位老师联袂献演,共同高歌一曲《草原之夜》,浑厚空灵的歌声震撼全场。舞蹈《赵钱孙李》用俏皮诙谐的肢体语言表现了滨海教育集团建设儿童阅读生态的祈愿。英语说唱《clap clap》体现了学校国际化教育的理念。女生独唱《天蓝蓝》让观众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荆品先生与谢雷先生专程赶来,为大家献上了相声《语言研究》,赢得满堂喝彩。高中国际部“红猫爵士乐团”,与指导教师达尔文先生一起带来了“欧美范儿”十足的歌舞爵士乐《中外民谣串烧》。


  第三篇章“颂”是整场文艺汇演的最高潮,三个精彩的节目将宁波滨海教育集团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演绎得酣畅淋漓。学校秦韵吟诵社的同学们为大家带来诗表演《月之韵》。孩子们在悦耳的朗诵声中,展现着他们对月的唱赞和对充满诗意的生命旅程的期待;在震撼人心的音乐和美轮美奂的舞台灯光映衬下,教师舞蹈团再次献演踢踏舞蹈《随太阳起舞》,优雅挺拔的身姿、整齐划一的舞步,舍我其谁的气势充分展现了滨海教师的风采;“海豚音合唱团”在林俊老师的指挥下献上了《快乐歌唱》《siyahamba》,并再次献唱了校歌《蔚蓝向往》“春晓沐和阳,东海放眼量,悠悠赤子心,期待去远航……在全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风雅颂”文艺晚会完美落幕。

  来宾纷纷惊叹滨海教育集团教师队伍蕴藏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观演的央视音乐频道制片人、总导演谢冬娜女士坦言,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深深震撼,没想到一所建校不满一年的学校,师生总数还不到500人的学校,可以呈现一场如此高规格、多形式的文艺晚会,整场演出华美大气,很期待下次来学校欣赏更加精彩的师生演出。

  四、传统的文化力量

  本次儿童文化论坛海峡两岸知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舒宪先生,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子涵先生,知名教育专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先生,著名教育思想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铁芳先生,苏州大学教授、陈国安博士等为大家带来五场内容丰富的主题报告。

  叶舒宪先生以“化干戈为玉帛”为切入点,带领大家以世界文明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明的特质,感受非汉字出现的年代所限制的华夏文明的史前根脉。叶教授认为,华夏文明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玉器起源”,每一种玉器形式的发生都有神话观念在驱动。从孔子《论语》中描述学问的名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众所皆知的“君子温润如玉”再到奥运会金镶玉的金牌设计,结合传统的常识和生活的实际,令在场的听众无一不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和华夏历史感到震惊,深刻感知到了以“玉”为中心的华夏文核心价值所在更是对曾所熟知的传统和文明有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认识。

 

  张嘉骅先生和大家探讨了“读古书”的命题。从年少时盲目背诵《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孔孟到学生时代遇良师打开钻研古文的大门,再到成为研究者孜孜不倦耕耘于古文研究中,张先生与大家一同分享了四十年的古书阅读之旅。时光的积淀得出深刻体会——“研究”才是学习古文的基础。从读古文再谈及现今热门话题——“国学热”,张嘉骅指出:阅读国学经典需要以现代的观点来阅读,在重视理解的同时更要重视评鉴与创造,需“古为今用”而达到与世界接轨的目的。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倡导国学过程中的两个实践——为孩子编著《少年读史记》和改写《西游记》,将思考与研究融入其中,令古文焕发现代的魅力。

  梅子涵教授给大家讲《民间故事的文化力量》。梅老先生指出大多数现代人对民间故事其实是不熟悉的。在欧洲,人们把本国的民间故事变成让世界可以信任的文化基础,极大地影响着其他领域比如文学、剧本、电影的叙事方式。“民间故事是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不少故事赋予了很多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也蕴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梅老先生说“很可惜,中国几千年的悠长历史也产生了很多民间故事,《神笔马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但这都是零星的、碎片化的,没有形成一张可以覆盖所有中国人的网”。我们需要将民间故事对儿童、对课堂进行传播,需要教育工作者成为儿童面前的“朗读者”和“讲故事的人”。

  陈国安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文学传统和文学教育”的理解。才华横溢的安子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精辟入里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他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另类解读更是赢来了听众阵阵掌声。他指出,《论语》中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恰恰是中国人传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髓所在。在谈到当前学校文化教育时,陈教授认为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人”,教育的魅力就在于“人格的孕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文学教育要带给他们正常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价值,构建他们的完整的精神世界。文学教育只有理性地回到传统文学名著中去,才能在今天获得它的意义。

  刘铁芳教授和在座听众探讨了有关儿童教育的“教养性问题”,在回溯中寻求教育精神性重生的基础路径。刘教授指出,当下教育实践的问题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观念层面的问题。怎样从深处着眼,启迪、培育教育实践的内在精神,探寻教育实践的灵魂所在,乃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的目标。他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自然与文化引领之间的生命的成长。好的教育一定是能使儿童感受到好,让孩子们体验快乐的教育。教育首先是人与人的交往,在特定的环境下,苦难也能变成教养性的资源。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思想的力量,见证教育的力量。

  在聆听中感悟、在交流中分享、在思辨中明晰、在学研中共进。本次专家讲座展示了海峡两岸知名专家关于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的真知灼见,让与会者受益良多。

  五、传统与儿童教育

  6月6日下午,备受瞩目的全国第二届儿童文化高级论坛的两场沙龙活动在滨海国际大剧院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本校师生、家长齐聚一堂,台上台下围绕《乡关何处:寻找儿童成长的源头活水》和《读经:启蒙还是愚昧?》两个主题,进行了一次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第一场沙龙《乡关何处:寻找儿童成长的源头活水》由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主持,全国知名教育专家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扬州市梅岭小学陈文艳校长和滨海国际徐钟琴、张朝霞、张志红、沈洁、张露等老师一起进行了充分的对话和交流。

  沙龙在卢志文校长的铿锵发言中拉开了帷幕。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应景教育、应付教育是作假作秀的教育,极致追求成功的教育又会留下无穷隐患。卢校长特别推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与滨海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他盛赞滨海处处弥漫着书香,每个人都能从容地走路,这已经是教育的殿堂。

  陈文艳校长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女儿的生活经历,从“乡关何处”中读出了温暖。她认为一方面传统文化滋养了我们的当下生活,但另一方面“二十四孝”的推广等事件又让传统成为了道具。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三个观点:正本清源、理性回归、持守宁静。最后她呼吁校长和老师要永远葆有一颗朝向儿童的、教育人的、充满真诚的善良的心。

  滨海国际老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讲述了滨海在教育儿童道路上的突破。特级教师徐钟琴老师提出教材应该多元化,童谣、绘本故事、民间故事、童诗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读、唱、吟、演四位结合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张志红老师力荐数学绘本,并强调只要有心,传统文化、生活元素都可以成为自己研发的“新教材”。沈洁老师介绍了滨海小学英语教育在游戏、模仿、表演中的成功探索。张露老师描述的游戏体育不仅唤醒了学生的运动欲望,也令在场的嘉宾、老师们羡慕不已。张朝霞老师十分痛心地诉说“异化”在中国教育的泛滥,亲子关系异化、师生关系异化日益迫切地呼唤新教育的到来,呼唤大写的“人”的培养。

  陈国安教授强调个体的幸福是教育的本质,他希望老师、社会携力留住、呵护、尊重孩子的童年,让童年成为世界善良的底色。

  第二场沙龙《读经:启蒙还是愚昧?》依然在陈国安教授睿智、诙谐的主持语言中华丽开场。参加的嘉宾有重庆中华路小学校长王丹女士、《教育家》杂志副主编姚曦先生和滨海教师郑广亮、翟跃、王彦、陈薇等老师。

  姚曦先生首先发言,他指出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已成燎原之势轰轰烈烈开展的读经运动背景下,《教育家》杂志就曾做过一期以“读经”为话题的专栏。他界定了“读经”中“经”的内涵指的是儒家的十三经和《道德经》等中国传统文化,而不包括外国的经典作品。他指出家长强制两三岁孩子读经和仅会用普通话“低空盘旋”式读经都是愚昧的读经方式。他坦言老师应该像一束光似的照亮孩子的心灵深处,这样读经才能点亮孩子的心灵。

  翟跃老师从自己对“读经”概念的转变谈起,她不赞同将“经”当作宗教信仰崇拜般顶礼膜拜式地背诵,并指出一切希冀用儒家经典救助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行为更是荒谬至极。陈薇老师也反对儿童死记硬背式地背经。王彦老师尖锐地指出中国文化中强调的顺从让国人失去了创新能力,并指出读经并不适合高中以下的学生。郑广亮老师一出场就与高中生进行了互动,从学生的选择和袁世凯、吴佩孚、蒋介石倡导读经的真实面目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读经挡不住科学、读经挡不住民主、读经挡不住历史潮流,读经只让王财贵的腰包鼓起来,读经只会让国家灭亡。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国安教授帮助大家走出了对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认识误区,并旗帜鲜明地表示:用恰当的方式、恰当的时间读恰当的“经”能让我们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观点得到了众多师生、家长的认可。王丹校长认为读经是让我们包括儿童拥有一颗真正的中国心,她的学校也在积极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课堂,她倡议用宽容的心态解读传统文化,但同时为如何区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和糟粕,谁来区分,怎么区分表示担忧。

  嘉宾的发言引导大家继续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相当热烈,不少教师、家长、学生都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开始激烈争论,大家在读经到底是启蒙还是愚昧的是非中来回穿梭,原定两个小时的论坛一延再延。

  震撼人心的沙龙落下了帷幕,专家高屋建瓴的思想照亮了每个聆听者的心灵,嘉宾们侃侃而谈的语言启迪了大家的心智,他们的交流、探讨为我们打开了整合传统文化与儿童教育的一扇窗。

  六、瞻望新轴心时代

  当下的中国,正急迫而紧张地走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型面临艰难的价值选择,延续“读经”无法拯救我们的灵魂,要真正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必须另辟蹊径,把传统置于确切的历史时序上,去寻求“传统的现代性”,去实现“现代的传统性”!本届儿童文化论坛深入探讨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中外传统文化及其教育意蕴,理性思考并正确评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尤其是儿童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多元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综合各方意见,李庆明校长起草并宣读了本届儿童文化高级论坛宣言,全文如下:

  瞻望新轴心时代

  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化(传统与儿童教育)高级论坛宣言

  李庆明

  当下的中国,正急迫而紧张地走向现代化,它面临的现代与传统价值的纠结、冲突甚至悖论,是前所未有的。围绕“古今中西”问题,人们发生了严重的甚至是不可缓解的分歧!

  教育的转型面临同样艰难的价值选择,“读经热”、“国学教育热”、“教育现代化热”、真伪并存的“公民启蒙”热,无法掩饰现行教育式微的窘相……大道既殁,众声喧哗,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但它们不能解决教育的出路问题。君不见,应试教育依旧肆意横行,价值危机日益深重,我们的教育其实已经再一次走到生死存亡的关头!

  延续“读经”无法拯救我们的灵魂,只能让我们回到老莱子戏彩娱亲、丁兰刻木事亲、庾黔娄亲尝粪便、郭巨埋儿式的愚昧可笑与或残忍;畸形片面的现代化也绝不会把我们带入幸福的伊甸园;将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性结合的尝试如果建立在对传统和现代化“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基础上,也同样是水中月镜中花式的梦幻。

  要真正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必须另辟蹊径,把传统置于确切的历史时序上,去寻求“传统的现代性”,去实现“现代的传统性”!

  这个“传统”的确切的“历史时序”,就在“轴心时代”(the Axial  Age)!

  “轴心时代”发生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还发生在北纬30度上下也即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的地区!在这段时间,这些地区,人类精神实现了重大突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导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中国的孔子、老庄等等,虽远隔千山万水,文化风采各异,但在思想精神上又却有很多令人惊异的相通之处,都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切。他们是“古典精神”的缔造者和代表者,轴心时代的文化是人类文化永远不可企及的范本。

  轴心时代共通的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中庸”。一如儒家所谓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如西圣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就是中庸”。中庸的核心是“情理交融”。在古希腊,是城邦理性追求的日神精神和农牧诗意情致的酒神精神的融合;在中国先秦,是体现儒家实用理性和道家诗意情致的互补。轴心时代既有博大精深的思辨理性,也有如火如荼的炽热情感;既有贵族文化的不朽经典,也有民间文化的奇异瑰宝。正是情与理的比翼齐飞,交相辉映,教育、塑造了“轴心时代”公民或自由民健康、活泼、自由、尊严、真爱、秩序、民主、公道、旷达、安闲、恬静、典雅清丽、庄重含蓄、超凡脱俗等高贵气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轴心时代蕴涵了现代文明的众多品质,表现出一种弥足珍贵的“古典的现代性”。

  古典精神及其孕育的各种文化传统曾是现代文明的精神资源。新教伦理哺育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儒道精神为亚洲四小龙崛起推波助澜。现代文明的昌盛,其实是轴心时代自由、民主、博爱等精神的复活。但是,令人忧虑的是,片面的现代化正在导致古典精神和伟大传统的急剧失落。

  片面的现代化源于对启蒙的深刻误解。我们曾笃信,启蒙就是勇于运用我们的理性走出中世纪,现代化的胜利就是启蒙的胜利,启蒙的胜利就是理性的胜利。其实,理性与情感一样,都是双刃剑,他们的极端化都会带来蒙昧主义的灾难。绝对的宗教信仰主义曾使人类深陷空前的蒙昧,但是,一旦理性造就的科技带来急剧增长的财富刺激了人们的拜物欲,或者生产出无数杀人武器涂炭生灵时,一旦人们认为理性的科技是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时,理性就成为图腾,科技就成为宗教,新的更可怕的蒙昧主义就必定会产生。

  真正的启蒙既不单纯是理性的,也不单纯是情感的,而应当是带着一种怀乡的情致,汲取和运用源自古典精神的健全理性和健康情感,以及她的全部优秀文化精髓,培育更加完整的人性。因此,真正的现代化(包括教育现代化)只能是情理交融的产物。片面的现代化只不过是刻板理性化(工具理性化)和世俗化的产物。片面现代化既带来高度繁华、巨大进步与物质享受,更导致高贵精神、高雅文化、高尚道德的衰落,功利、媚俗、平庸和追求感官的幸福快乐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尚。从古希腊信奉“知识就是美德”,到近现代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权力”,从文明时代到来时伴随的“神话之死”到近现代化带来的“上帝之死”、“人之死”乃至“儿童之死”,都是片面现代化运动狂飙突进和节节胜利造成的巨大危机。

  列奥·施特劳斯曾说:“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也就必然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这就是回眸轴心时代的必要所在。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新轴心时代似乎已经晨曦微露,正如它的提出者雅思贝尔斯预言的那样:“我们可能已面临新的轴心期,它一定会建立统一的世界范围的实体,一定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这或许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能再错失,应该瞻望新轴心时代,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重建我们的教育。

  新教育恪守这样的信条:绝不因为教育现代化迷恋工具理性和现代科技,沦为生产统一器皿的工业机器的一部分,而失去神话,失去童谣,失去信仰,失去高贵的人性。

  新教育是这样一次勇敢的实验:它用古典的姿态拥抱与超越现代文明,在大众民主社会里面建立高贵的文化气质。在最大限度利用现代化手段的同时,毫不犹豫地坚决克服片面工具化、现代化、理性化教育带来的各种弊端,以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对纯真、自由、尊严、高卓、圣爱和诗意的祈愿,通过基于雄健的体能训练、基于自由的公民启蒙、基于经典的高雅阅读、基于创造的智能培育、基于格调的艺术熏陶和基于闲暇的个性伸展,释放自然天性,体验人间温情,回归真实生活,启迪生存智慧,构筑精神家园,塑造拥有古典情怀、精神高贵、远离恶俗的文化人。

  新轴心时代在召唤我们了,让我们迈开矫健的步履,开始大胆而自信地行走,伴随诗意、幸福、牧歌般的旋律,让远逝的伟大神话复活,让消失的浪漫歌谣复活,让萎顿的圣洁信仰复活,让凋敝的高贵心灵复活……